新闻转递 | 2023年度国际在线教育大会张宁:新时代国际胜任力人才的需求和培养
发布时间:2024-01-11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作者:国际胜任力委员会 责任编辑:王迪(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是个人发展、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而教育的持续创新更是引领未来的关键。1228日,作为教育界一年一度的盛事,2023年度国际在线教育大会汇聚教育界权威专家、知名校长和优秀教师,共同探讨前沿的教学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模式,合力推进教育生态的创新发展。   大会期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原副秘书长张宁博士发表了题为《新时代国际胜任力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的主题演讲。

张宁认为,国际教育未来的发展主要受三大因素的影响:国际胜任力、学科交叉融合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

以下为张宁博士演讲的简要内容:

国际胜任力人才的时代需求

中国近两年每年有上千万大学生毕业,约有130万研究生毕业,其中120多万是硕士,还有6-7万博士,2022年新招博士生13.9万人。也就是说,4年以后每年将有10万以上博士生毕业,另从国外每年回国30万以上的硕士毕业生,这么大的人才资源,我们也有了就业困难,但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依然紧缺,急需具有国际胜任力的人才。 

急需国际胜任力人才的领域

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

1、国际组织人才。大家都知道我们交的会费不断增加,但是我们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代表性最低人员限额普遍没有达到;

2、培养的人才不太能够胜任和发展中国家交流合作,而发展中国家有160-170个,培养的人才没能很好的支撑南南合作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

3、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缺乏能够参与全球合作治理的人才。我们没有培养出足够数量的能够处理全球事务、能够提出全球议题、能够制定全球规则、能够调配全球资源、能够加强全球治理的人才;

4、缺乏大量能够胜任中外跨国公司中层、高层的管理人才,在外国跨国公司里很少有中国籍的人作为中层、高层管理人员,见到的几乎都是负责中国事务,大中华区事务,最多东北亚事务的管理人员,很难见到负责非洲事务、拉美事务、北美事务、欧洲事务,包括东南亚事务、中东事务的中国籍人员;

5、缺乏双一流建设人才,147所要建设的双一流高校,需要一大批了解世界,了解世界一流学科发展,并且有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一流高校能力的人才。不了解其他国家人才,不能够充分尊重世界一流人才,很难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

6、国际传媒人才,包括国际在线教育等国际化权威媒体,二十年来,一直希望培养一大批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的人,至今仍然大量缺乏能够减少国际误解、增加国际理解的国际传媒人才。

这六个方面的人才都是当前和未来缺乏的,缺几十万、上百万人,这些人员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国际胜任力或者叫全球胜任力。

国际或者全球胜任力应用最广泛的是联合国,联合国制定了一套胜任力指标体系,过去20年,联合国用这套指标体系在招聘、培训、年度考核、晋升四个环节都使用这套指标体系。去年联合国将这套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改,制定了面向未来十年的国际公务员指标体系,新指标体系包括4项核心价值、5大核心能力。4项核心价值是包容、正直、谦逊、人性;5个核心能力是联系和协作能力、分析和规划能力、按时交付有积极影响成果的能力、学习和发展的能力、适应和创新的能力。

我们以美国和英国的5所高校为例,分析一下他们怎样对学生提出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这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西北大学和密西根大学对学生提出的能力培养要求;这是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对学生提出的能力培养要求,由于时间关系,我将这5所学校的共同特点给大家进行归纳,这5所学校都对沟通表达能力有统一要求;对团队合作能力都做了统一要求;对领导力都做了要求;对自我管理,积极主动态度都做了要求;对项目组织管理,有4所学校做了要求;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所美国学校都做了要求。我们高校主要以知识教育为核心,以考试为杠杆,不是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面对未来,尤其当人工智能突飞猛进发展的时期,我们必须变革。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如何看待培养全球胜任力,列出了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近几年的行动计划,他们都将国际教育视角落脚于培养解决全球问题的能力,对全球胜任力的认识从理论探讨逐渐转化为实践行动。

中国青年学生(实习生)在国际组织的胜任情况

基于对中国青年实习生的实证研究,以联合国过去二十年使用的包括核心价值、核心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一套指标体系来衡量,张宁介绍了中国青年学生(实习生)在联合国胜任指标体系3项核心价值(正直、专业性、尊重多样性)、8项核心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计划组织、责任心、创造力、客户导向、持续学习、技术意识)、6项管理能力(富有远见、领导力、授权赋能、绩效管理、建立信任、决策能力)方面的强弱表现。 

如何培养国际胜任力 

中国青年学生主要在6个方面

第一、增加全球视野;第二,培养国际可迁移专业能力;第三,尊重多样性;第四,培养有效沟通能力;第五,培养协同合作的能力;第六,培养管理能力。 

国际胜任力具体怎么培养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委会开发了一套课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都在使用。这套课程以目标、任务和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包括国际胜任力的概论、国际组织相关认知、全球视野的知识认知、国际可迁移能力、国际实务工作实训等方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