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妇女署的工作日常是什么样的?
在这里工作是什么感受?
如何才能加入这个大家庭?
你,是否也对我们的工作充满好奇?
今年春天起,联合国妇女署推出了一系列人物采访,邀请办公室的同事们分享他们与妇女署的故事,来揭秘联合国妇女署的工作日常,并解答大家的疑问!
在本次专题中,我们将采访不同的群体,他们或是将联合国妇女署作为第一份职业的职场新人,或是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职场精英,或是带着其他领域经验加入的跨界转型者,也或是在这里实习开启新旅程的在校生……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拥有多元的背景,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对这份工作爱得深沉。
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了本次人物系列采访的第3篇,聚焦在其他领域工作后,选择职业转型加入联合国妇女署的伙伴,请她们分享自己选择“跨界”的动因,讲述进入新的工作领域后的感悟。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期人物介绍
林加蕾
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项目经理。于2015年7月加入妇女署,主要负责WEE(Women’s Economic Empowerment,妇女经济赋权)项目。喜欢喝咖啡、散步、读书。
王青
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项目分析员。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在环境及气候变化领域有十余年工作经验。自2017年起供职于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除了项目管理工作外,还作为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的联络人,参与联合国驻华系统地球成果小组的相关工作。
李婷婷
传播顾问。双硕士,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爱丁堡大学。此前从事新闻行业7年多,做过文字记者和出镜记者。喜欢读书、写作、跳舞和旅行,曾行走过30多个国家,还在继续探索世界。
你在来联合国妇女署之前是做什么工作的?
为什么会选择转型来到这里?
林加蕾:加入妇女署之前,我在非营利机构任职过,也在企业工作过很多年,从事CSR(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管理方面的工作。
我在从事上一份工作时,曾和联合国机构有过合作,因此我逐渐对联合国的工作心生敬仰,进而有了后来的跨界选择。
王青:我本身是学环境工程的,在来妇女署之前,我一直在环保圈工作,在科研院所、企业、咨询公司都工作过。
寻求转型的起因,是因为亲身体会过用人单位对招聘女性员工的顾虑、对提拔晋升女性员工的犹豫,以及合作伙伴对女领导的不放心。虽然只要对方给机会,我都可以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证明自己,但当我到达一个社会意义上需要结婚生子的年纪的时候,我发现仅仅获得这样的机会,对我而言都越来越难。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思考自己可以做点什么改善这种情况,恰好遇到妇女署在招聘,很幸运地申请到了。
李婷婷:之前我一直在媒体做新闻记者,先后供职于《新京报》和央视英文频道CGTN,跑过各种新闻现场,报道过全国两会、天津港爆炸、泰国普吉岛沉船案等重大事件。从报纸稿、短视频、新媒体直播,到电视新闻,各种类型的新闻几乎都做过。
跨界来到妇女署,主要是兴趣使然,也是出于长期职业规划的考虑。这几年,我一直在密切关注性别议题。在英国读书时,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非洲农村妇女经济赋权的调研。当时去了坦桑尼亚做田野调查,和当地妇女和女童的长期接触,让我更深切感受到了女性面对的各种困境。从那时起,心里就种下了一颗种子:我想帮助更多女性,为她们发声、为她们赋能!所以后来看到联合国妇女署的招聘时,就觉得“这不就是最适合我的工作嘛”,于是就来到了这里。
目前你负责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工作日常是什么样的?
林加蕾:我负责“妇女经济赋权”项目领域,包括该领域战略层面的设计、新项目开发以及项目执行。“妇女经济赋权”(Women’s Economic Empowerment, WEE)是妇女署工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键。支持妇女拥有收入保障、体面工作和经济自主,是项目的目的。
此外,联合各合作伙伴和利益相关方展开协同合作,也是我工作的重要内容。总的来说,我所在岗位的日常工作节奏较快,需要时时充当多面手。
王青:我供职的项目组是妇女经济赋权项目组,主要负责的项目有性别与气候变化项目,还有建设家庭友好型企业的项目。
我的工作的内容比较杂:要开展现有项目的活动,管理项目的时间、资金、人员和交付成果,也要负责探索新的领域和合作伙伴等。表面上,似乎这份工作总是在开会和写报告,实际上总结概括起来,我觉得这份工作一方面包括技术上的工作,尤其体现在项目设计实施,以及地球组的一些工作中;另一方面也有管理上的工作,比如项目伙伴关系的孵化等。
李婷婷:我主要负责新闻传播和品牌推广,日常工作有三方面,一是项目活动支持和新闻报道,协助组织办公室和各个项目组的线上线下活动、并负责新闻稿的撰写和编辑;二是品牌推广和媒体关系维护,策划各种线上campaign(活动)和线下合作项目,扩大联合国妇女署的影响力,并和主流媒体保持密切沟通合作;三是社交媒体日常内容的策划和生产,包括动态发布、政策解读、专题报告,以及一些专题策划,比如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人物采访”系列。
你觉得在这里工作,
跟之前的工作有什么不同?
是否符合你转型的预期?
林加蕾:在这里,我更能体验到价值感。我能感觉到,自己做的所有工作是为了一个更宏大的目标。同时,在妇女署工作的7年,我每天都在学习,因为我有机会从supervisor(直属领导)、从同事、从工作中学到很多新东西。
我自身并没有很强烈的主动“转型”的意识,虽然工作领域变化了,但我此前在其他领域的工作经验,比如在企业中积累的CSR(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管理的经验对现在的工作依然很有帮助。
王青:一个直观的感觉是,不同领域对“项目”的定义和期待很不相同。在其他领域中,有时候办一次活动也可以叫做一个项目,但发展领域的项目所指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背后都有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因此同样是管理项目,进入妇女署之后的工作内容就要庞杂得多。
另一个直观感受是工作节奏不同。刚开始在妇女署工作的时候,我觉得这里的工作节奏跟企业相比慢很多,不太适应。但随着工作的慢慢深入,我发现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对交付的工作成果有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精心打磨。而在成果质量上的不妥协,反而要求我们在有限时间内更快地决策和行动。这一点,是我在妇女署工作的五年中慢慢理解到的。
李婷婷:一是身份的转变,我从一名媒体记者变成了联合国的传播官,以前是采访报道别人、可以对别人提各种需求,现在则是需要请媒体老师来多多报道我们,简单来说,类似从“甲方”变成了“乙方”;二是工作方式的变化,以前做新闻时更多是单打独斗,独自采访、独立写稿剪片子;现在的工作则更需要团队合作,既需要横向的同事间及联合国机构间的沟通合作,也需要纵向的和亚太区域办及总部的汇报交流。
总体来说,在这里是符合我的转型预期的。在这里工作会有一种使命感,因为你是为了全人类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在努力;在联合国这样一个国际舞台,也能让你做的事情有更大影响力,让更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让更多改变发生。这里的领导和同事们也都非常友善,这种多元、平等、尊重的氛围,是很理想的工作环境。
加入联合国妇女署后,
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工作经历是什么样的?
林加蕾:我曾经和一个很有名的经济学家在项目上开展过合作。最初,他并不是很了解性别平等的理念。通过那次合作,我能感受到他对性别平等这一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后来在三孩政策出台后,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已经是非常积极的性别平等的advocate(倡导者)了。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我们在做支持企业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的项目时,每当看到我们项目中的企业推出新的政策或措施,想到这些改变可以惠及许多员工尤其是女性员工时,我就觉得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王青:印象最深刻的,是从女性身上看到的坚韧和努力。在做农村妇女经济赋权项目期间,我发现留守在农村的妇女都是农活家务一肩挑,非常辛苦。即便这样,她们也依然渴望得到学习、成长的机会,并且会很有智慧地运用科技来弥补自身教育的短板。我那些不太会读写的农村少数民族的姐姐们,会通过观看视频课程来学习知识,利用短视频在社交媒体推销产品。我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同时也深深觉得,一定不能让妇女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被落下。只有消除性别数字鸿沟,妇女才能更好地发展。
李婷婷:印象最深的一次工作经历,就是做今年的“国际妇女节”活动。作为传播组负责人,我既要统筹线上campaign(活动)的策划、三条主题视频的采访拍摄和制作,也要协助组织妇女节当天的线下研讨会,同时还要和很多联合国机构和合作伙伴沟通协调各项工作。工作内容很多很杂,且每一个细节都要严谨且周全。所以那几周,我几乎每天都加班到凌晨、周末也全天工作,整个过程就像在“打一场硬仗”,说实话很累。但最后看到我们的线上线下活动都很成功、反馈也很好时,我就觉得非常有成就感,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你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林加蕾:我觉得是如何保持可持续性。现在的很多工作主要是基于项目来开展,项目周期结束以后,如何确保项目成果及其影响的可持续性、确保工作成果持续惠及更多人,是我们一直要考虑的。
王青:对我而言,结构性的不平等、以及人们对于这种不平等结构的无意识,是很大的挑战。在我的工作当中,常常需要面对一些“向来如此”、“已经很好”、“还要如何”的声音。有些性别刻板印象和人们对于性别平等概念的误解,程度之深令人难以想象。如何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传递正确的信息、激发实质性的改变,是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
李婷婷: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信息传播和公众理解之间的壁垒,包括传播方式和认知方面的壁垒。传播方式的挑战在于,如何把联合国的官方信息和价值观,通过一种大家喜欢的、易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公众,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把“故事”讲好。而认知壁垒,是指目前在中国社会,从个人到机构「性别意识」普遍还是不足的,我们需要尽量去普及相关知识、分享更多案例,来唤醒大家的性别意识;我们也会偶尔在社交媒体收到一些负面评论,这都是难以避免的。所以说,做性别平等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妇女署工作对你最大的改变和影响是什么?
林加蕾:让我更相信“一切皆有可能”。通过团队的努力,我们做到了很多原来以为很难做到的事。比如新冠疫情以后,我们办公室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启动了一个新项目,帮助和支持更多女性应对疫情以及后期经济恢复,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王青:我充分认识到,社会性别相关工作是一个系统的技术性工作,不是只要有热情就能做,更不是只要是女性就能做。要从事这份工作,需要我们拥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数据支撑、批判思考的能力,以及对周遭环境的感知力。好在妇女署是一个给予员工充分成长空间的机构, 在跟着有战略眼光的领导和能力优秀的同事们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自己一点点走向成熟,一点点从内心生发出力量,为此我觉得无比感恩。
李婷婷:对我的改变,一是加深了我对性别问题的理解,在这里通过接触大量权威报告和案例材料、及协助同事们一起开展落地项目,让我对性别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清楚性别工作该从哪里发力。第二点更重要的是,我感觉自己也被empower(赋能)了!这是一个鼓励你不断成长的机构、你做的事情也常常会得到鼓励和认可,这让我对自己的价值观更加坚定、内心也更有力量,让我更有勇气去为女性发声、去为更多弱势群体争取公平和权利。
对于推动性别平等,你还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林加蕾:每个人都能出一份力,每个人都能受益。
王青:“平等”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要有至少两方参与,因此性别平等从来就不“只是女人的事情”。事实上,实现性别平等也意味着解开社会规训对于男性的捆绑,追求性别平等本质上是为着所有人的福祉,也因此需要我们大家团结起来,朝着这一目标共同努力。
李婷婷:性别平等不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一个人,因为它本质上代表着一个社会中弱势群体能否得到足够的尊重、平等的权利,而它的受益者也将会是所有人。所以说,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是女性主义者。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为性别平等发声,让我们一起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