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上午,2025年国际胜任力培养杰出贡献奖颁奖仪式在深圳隆重举行。此次颁奖活动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深圳大学、集思未来高等研究院协办。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韩进,深圳大学副校长汪永成,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代表杨立国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宁,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原副总干事何昌垂(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屈文谦(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原大使衔代表、中国驻法国使馆原公使衔参赞杨进(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张民选(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大会和会议管理部文件司原处长、中国外交部翻译室原主任、驻外大使徐亚男(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外联司原司长刘志贤(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区域合作司原司长王之佳(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全面禁核试条约组织(CTBTO)外交与法律司原司长李根信(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ILO)驻泰国、老挝、柬埔寨国家局原局长王纪元(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ILO)驻巴基斯坦、驻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驻缅甸国家局局长、驻太平洋局地区原局长李东林(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原部长任浩(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民航组织(ICAO)法律事务与对外关系局原局长黄解放(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太仓智汇港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万小朋(专委会副理事长单位代表),亚洲体操联合会AGU健美操技术委员会副主席、国际体操联合会FIG健美操技术委员会原副主席王宏(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集思未来首席执行官、高等研究院院长颜盛,专委会秘书长安艳琪、常务副秘书长戴争鸣、苏州大学国际处副处长资虹(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集思未来高等研究院秘书长王筱稚等嘉宾出席,来自全国60多所学校的150余位会员代表参会。戴争鸣常务副秘书长主持了颁奖仪式。
在颁奖环节,张宁理事长、屈文谦副理事长分别向何昌垂先生、张民选先生、王之佳先生和刘志贤先生宣读了颁奖辞,集体观看了专委会为每位获奖者特别制作的短视频。
韩进会长、张宁理事长、屈文谦副理事长为四位专家颁发了特制奖牌,深圳大学学生代表怀着崇敬之情,向获奖者献上鲜花,并代表来自37所高校的500余名课程项目学生敬献了获奖者的千图成像照片,高1.2米、宽1米的巨幅获奖者照片是由500多名课程项目学生肖像照片精心拼接而成的,这不仅是对获奖专家杰出贡献的深情呈现,更是对他们卓越成就的崇高礼赞。
随后,四位获奖专家分别发表感言,分享了他们在国际胜任力培养道路上的心得体会与宝贵经验。
何昌垂副总干事回顾了归国10年来,特别是加入专委会后的经历,表达了对专委会、国际组织同仁以及高校师生的感谢。他强调,身处特殊时代,肩负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使命,希望青年们知行合一,与时俱进。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挑战,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他借用屈子的半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让咱们当一回少年哪吒,借信息东风,团结一致,上下而求索”,表达对未来坚定的信念!
张民选教授对获奖和主办方的精心安排表示了最衷心的感谢。他认为,这一奖项不仅是对他过去几十年与团队共同努力探索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继续发挥余热、为大家服务的激励。他寄语高校代表即使是地方院校,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可以在专业领域内找准定位,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创建国际组织、培养国际组织人才。他强调,在当今风云变幻的世界中,更需要广交朋友,不仅要通过国际组织把中国的教育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还要让其他国家也来为我们讲述这些故事。
王之佳司长诚挚感谢专委会授予的荣誉。在过去四年里,他通过大学授课与讲座,以亲身故事分享联合国十余年的经验与教训。他认为,在国际组织中,外语能力与有效沟通缺一不可:发言需切题、有建设性、尊重多元文化,方能避免边缘化。面对AI时代挑战,他愿与专委会同仁携手,助力青年在全球治理中破浪前行。
刘志贤会长回顾了33年的多边外交工作经历,感谢专委会的肯定与支持,感谢有关高校的支持帮助,感谢有关高校教师的认可、合作。他强调,培养国际组织胜任力人才使命光荣、任重道远。他期待与大家携手,在专委会的平台上,共同探索和深化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模式,为这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位专家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不仅在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更为推动国际胜任力培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国际胜任力的优秀人才做出了杰出贡献。颁奖仪式在热烈而庄重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