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22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深圳大学协办的学术年会暨国际胜任力人才需求和培养论坛在深圳举行。
3月19日上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韩进、深圳大学副校长汪永成、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代表杨立国副主任出席大会并致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宁,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原副总干事何昌垂(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屈文谦(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原大使衔代表、中国驻法国使馆原公使衔参赞杨进(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张民选(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大会和会议管理部文件司原处长、中国外交部翻译室原主任、驻外大使徐亚男(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外联司原司长刘志贤(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区域合作司原司长王之佳(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全面禁核试条约组织(CTBTO)外交与法律司原司长李根信(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ILO)驻泰国、老挝、柬埔寨国家局原局长王纪元(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ILO)驻巴基斯坦、驻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驻缅甸国家局局长、驻太平洋局地区原局长李东林(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原部长任浩(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民航组织(ICAO)法律事务与对外关系局原局长黄解放(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太仓智汇港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万小朋(专委会副理事长单位代表),亚洲体操联合会AGU健美操技术委员会副主席、国际体操联合会FIG健美操技术委员会原副主席王宏(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为开发者关系部部长许劲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华大基因集团前执行副总裁朱岩梅,领英中国区人才解决方案新业务增长运营部总经理文巍,集思未来首席执行官、高等研究院院长颜盛,专委会秘书长安艳琪、常务副秘书长戴争鸣、苏州大学国际处副处长资虹(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集思未来高等研究院秘书长王筱稚等嘉宾出席,来自全国60多所学校的150余位会员代表参会。屈文谦副书记、张宁理事长、安艳琪秘书长、戴争鸣常务副秘书长分别担任了开幕式、颁奖环节及嘉宾发言环节的主持人。
嘉宾致辞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致辞
韩进会长在致辞中肯定了专委会成立三年来取得的优异成绩。他肯定专委会成立以来切实做到了学术立会,在推动国际胜任力培养理论研究及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肯定了专委会在组织程度、系统性以及专家参与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希望专委会继续开拓进取,发挥引领作用,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深圳大学校领导致辞
汪永成副校长介绍了深圳大学四十余载的独特发展历程,介绍了深圳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在当前加快和扩大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并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国际胜任力培养。他希望能以此次会议为平台,能够与各方加强交流合作,加速学生国际胜任力培养,共同推动国际胜任力培养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国家留学基金委报告
杨立国副主任围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关于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以及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进行介绍分享。国家留学基金委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工作主要是在加强国际组织的宣传与推广、优化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拓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渠道、做好培训工作四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实施国际组织实习项目、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国际组织初级专业人员合作项目、高校国际组织师资出国留学项目,以及举办联合国机构专项咨询培训活动等,成功搭建起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资助国际组织青年人才的工作框架。
此外,与专委会共同设计开发了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人员线上行前培训,为实习生和JPO提供国际组织相关的知识认知,以及公文写作、外交礼仪等实务能力培训,今年推动将部分培训课程作为实习生JPO派出前的必修内容。留学基金委将与专委会和有关高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完善国际组织人才选育推送全链条的工作机制,携手推动国际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专委会年度工作报告
在专委会年度工作报告中,张宁理事长用 “以科研立会、以培养项目立会、以聚焦实训立会、以咨询服务一线立会、以主动信息服务立会”总结了2024年专委会工作任务进展及内部工作建设,并介绍了2025年工作设想,专委会2025年将在咨询报告、开发课程、推动科研、服务一线、聚焦实训上继续发力。
主题报告
在主题报告环节,华为许劲松部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华大基因集团前执行副总裁朱岩梅博士,领英中国新业务总经理文巍分别以“产学研合作,共建AI人才新生态”、“人才密码——中国高科技企业国际化的挑战”、“领英洞察:AI时代,基于技能的国际化发展和培养”为题进行报告分享。
华为集团公司报告
许劲松部长系统阐述了华为公司创新研究机制,以及AI大模型时代的到来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影响,强调了国际化人才对于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作用。他介绍,华为聚焦自主技术突破与全球化发展,构建“科学技术与客户需求双轮驱动”模式,建立“研发-市场”双轨制,划分产品线(聚焦当前技术)与研究院(布局5-10年基础研究),并通过“双通道”人才体系平衡技术深耕与商业发展。应对AI时代的算力需求上升、编程效率提升、学科融合加强与教育模式转型,华为继续提升研发投入,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创新推动技术突破,为高校在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宝贵的企业视角和实践参考。
中国高科技企业国际化人才需求报告
朱岩梅博士深入剖析了中国高科技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核心人才困境。她指出,当前教育教学中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于时代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缺失,过度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导致毕业生同质化现象严重,国际化领导力匮乏,中国高校课程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尤为突出。她提出了“大树人才模型”,以人格特质为根基,强调格局与勇气;以终身成长为支柱,注重学习力与反思力。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的深度融合,致力于培育兼具使命感、责任感与独特性的复合型人才。她强调教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向“能力塑造”模式转变。同时,推动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人生导师”转型,引导学生从被动的“答题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提问者”,从而激活人才的“五大基因密码”——能力、使命、人格、成长与独特性。
国内外跨国公司人才需求比较和启示
文巍总经理指出AI时代企业国际化人才布局呈现全球化与本地化结合等五大特征,企业需洞察业务目标与阶段,制定前瞻性国际化人才战略。领英最新洞察显示,中企“出海”正逢其时,76%的中国全球化品牌500强企业已经借助领英平台开拓国际市场。随着人工智能(AI)和通用人工智能(GAI)技术的采用率不断提升,相关技术全面赋能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企业对国际化、垂直领域专业背景的硬技能要求提高,国际化视野、跨文化沟通等软技能重要性攀升。为助力企业应对这些挑战,领英提供丰富课程助力技能提升,领英全球校招及Future Ready Program等计划,助力青年学子规划职涯,培养面向未来的能力,促进跨界协作,推动中国企业及人才走向国际化。他强调,AI时代“技能货币化”趋势不可逆,中国企业需以数据洞察为引擎,构建“技能识别-培养-应用”全链条,方能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抢占先机,实现可持续或跨越式发展。
表 彰
在表彰国际胜任力培养杰出贡献专家环节中,张宁理事长与屈文谦副理事长分别向何昌垂先生、张民选先生、王之佳先生和刘志贤先生宣读了颁奖辞,集体观看了专委会为每位获奖者特别制作的短视频,韩进会长、张宁理事长、屈文谦副理事长为四位专家颁发了特制奖牌,深圳大学学生代表怀着崇敬之情,向获奖者献上鲜花,并代表来自37所高校的500余名课程项目学生,敬献了获奖者的千图成像照片,每幅由500多名课程项目学生肖像照片精心拼接而成的获奖者巨幅头像照片,不仅是对获奖专家杰出贡献的生动呈现,更是对他们卓越成就的崇高礼赞。
随后,四位获奖专家分别发表感言,分享了他们在国际胜任力培养道路上的心得体会与宝贵经验。四位专家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不仅在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更为推动国际胜任力培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国际胜任力的优秀人才做出了杰出贡献。
随后,领导和资深专家为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广州新华学院、温州肯恩大学6所学校授予国际胜任力培养项目基地牌匾。未来这些基地单位将承担起更多的实践探索项目和示范引领任务,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开展特色培养项目,为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表彰优秀教学教研和优秀组织管理者环节,领导和资深专家为15位荣获优秀教学教研奖教师和28位荣获优秀组织管理者颁奖,以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国际胜任力培养工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浙江大学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基地秘书处执行主任李佳代表优秀教学教研奖获奖者发表感言,苏州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副处长资虹代表优秀组织管理者奖获奖者发表感言。
年会上举行了《国际胜任力培养实训工作坊论文集》新书发布仪式。主编张宁代表编委会介绍了编撰历程:国际胜任力实训——北京、苏州工作坊的82个学生小组在专家与朋辈导师的指导下,历经五轮精细化修改及长达一年多的学术锤炼,最终遴选出66篇优秀论文入选论文集。该书不仅凝聚了青年学子的学术探索,更成为国际胜任力培养实训工作坊创新性成果。苏州工作坊学生小组代表朱剑峰同学从“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全球思维;思想碰撞,激发成长动力;专家引领,奠定学术基础”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与感受。 领导和资深专家向66个课题小组所在的27所高校代表授书。
参 访
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参访
3月20日上午,会议代表集体参访了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
腾讯集团公司参访
3月20日下午,会议代表集体参访了腾讯集团公司。参访得到腾讯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对参访进行了周密安排和热情接待。在腾讯集团公共事务部副总经理王晓东引领下,会议代表参观了腾讯展厅和员工学习区,深入了解腾讯在互联网科技、数字娱乐、社交媒体等多个领域的创新成果。从QQ、微信、腾讯视频的研发历程,到即时通讯工具不断升级迭代背后的技术支撑,再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内容推荐、用户体验优化等方面的应用。
在主题分享环节,腾讯集团校园招聘负责人刘一峰详细介绍了腾讯在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领域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腾讯始终秉持着成为人才成长“助推器”的理念,通过提供真实业务场景、海量数据支持、强大算力资源以及复杂实际难题,全方位助力人才的快速成长与发展。腾讯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的学习环境,还通过资源与技术的支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帮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腾讯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推出了硕士和博士毕业新路径。通过与高校的深度合作,腾讯为学生提供了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无缝衔接机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助力他们在全球化、数字化的背景下,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腾讯集团国际业务招聘负责人张子君则聚焦于腾讯海外业务发展及国际化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展望。他回顾了腾讯海外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强调腾讯高度重视本地化招聘,注重员工的文化适应能力和多元化发展。新加坡作为腾讯的国际职能总部,辐射亚太、欧洲、美洲等地区,成为业务扩展的核心枢纽。同时,腾讯通过游戏、视频、音乐等平台,全面拥抱全球化与本地化战略布局,展现了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在人才发展方面,腾讯通过吸引、保护和发展人才,推动业务从初创阶段走向成熟,实现可持续发展。腾讯坚持“有能者居之”的原则,注重多元化与务实发展,确保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力。
在交流问答环节,会议代表分别询问关于国际人才联合培养、人才需求、校企合作等问题,腾讯集团相关负责人一一回答交流。腾讯集团一直积极与全球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项目,通过联合课程设计、学生交换计划以及共同指导毕业设计等方式,让学生在学术理论学习的同时,深度接触行业前沿实践。在人才需求方面,腾讯强调除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对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能敏锐洞察全球市场趋势的人才求贤若渴。以国际化业务拓展团队为例,成员不仅要精通技术,还需熟练运用外语与全球客户沟通,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户需求。对于校企合作,腾讯期望与高校建立更紧密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高校为企业输送创新型人才,企业则为高校提供实践平台和项目资源,助力高校调整教学内容,使其更贴合行业实际需求。
比亚迪公司参访
3月21日,会议代表集体参访了比亚迪公司。参访活动得到了比亚迪集团的大力支持。在比亚迪博物馆内,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介绍生动地展现了比亚迪从电池制造起步,逐步拓展至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半导体等多个产业领域的发展历程。会议代表深入了解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研发方面的卓越成就,包括其领先的电池技术、高效的电机控制系统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创新应用。通过参观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目睹了现代化制造工艺的高效与精准,深刻感受到比亚迪在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交流问答环节,比亚迪集团人力资源处程欣热情解答会议代表的提问。关于国际人才联合培养,比亚迪表示正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参与前沿科研项目的机会。学生在实验室中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毕业后可无缝衔接企业国际化研发团队。在人才需求方面,比亚迪随着企业全球化布局的深入,急需大量既懂新能源专业技术,又具备国际商务谈判能力和跨文化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以推动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拓展。在谈及校企合作时,比亚迪希望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企业将深度参与高校课程设置,引入实际项目案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毕业后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
专委会理事会
3月18日下午,张宁理事长主持召开了国际胜任力培养专委会理事会,审议通过了“2024年理事会工作报告及2025年工作计划”;安艳琪秘书长主持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增补及变更副秘书长2名、常务理事9名、理事9名,并增选了11名学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