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发展
(一)诞生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环境灾难极大地促进了广大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在美国,环境游说团体通过大众示威、第一个世界地球日等活动显示其了力量,在他们的推动下,美国总统尼克松和美国国会通过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环境立法,奠定了美国环境政策的基础。在瑞典的努力下,环境问题被逐渐提上了联合国日程。
1967年,在瑞典驻联合国外交官Inga Thorsson和瑞典常驻联合国代表Sverker Astrom的积极游说下,瑞典常驻联合国副代表Borje Billner于12月13日向联合国大会提议:将拟议中的联合国大会主题——“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改为“促进人类关于环境问题的合作”。最后,联合国大会决定于1972年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并同意由瑞典主办。
与发达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不同,发展中国家此时的关注点是经济发展,他们关系如何通过工业化发展经济,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而关注环境问题意味着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和非关税壁垒,这会严重影响出口。为消除发展中国家的疑虑,1971年12月,联合国通过了决议,强调斯德哥尔摩行动计划必须认识到环境政策不应对发展中国家当前或将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发达国家环境政策的负担不应转嫁给发展中国家。作为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预备会议之一,同年在瑞士弗内克斯召开的关于发展和环境的专家研讨会发表了《弗内克斯报告》,阐明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为二者并非截然对立,环境不应是发展的障碍,而应是发展进程中一部分。考虑到原先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疑虑与不信任,南北双方在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取得的合作举世瞩目。会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物种灭绝和由酸雨造成的森林面积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各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一个专门负责协调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联合国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二)机构职能
20世纪70年代初期,尽管不存在专门负责环境事务的国际组织,但联合国的许多专门机构在环境领域里已明确了其基本职责并早已开始了大范围的活动。鉴于环境政策横跨农业、健康、劳工、运输、工业发展等诸多领域,原有组织机构在国际环境事务的管理方面也存在各自为政的倾向,不足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成立一个新机构以统一协调和管理环境事务已经势在必行。新成立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国际环境领域主要执行三项核心功能:一是环境知识的获取与评估,包括环境质量的检验、对采集数据的评估、对未来趋势的预测、进行科学研究、促进政府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换等;二是环境质量的管理,包括通过多边协商设定环境目标与标准、起草国际协议以及为这些目标、标准、协议的施行设计行动纲领和政策;三是国际支持行动,包括环境技术援助、教育与培训等。在这一定位下,新机构不具有“操作性的”(operational)功能,也就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内耗。
1972年12月联合国大会关于建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2997号决议指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首要目标是为联合国体系内的全球环境事务提供一个中心平台,汇集、协调、调动现有的一切专门技能以解决迫在眉睫的环境危机。
(三)机构形式
环境问题是综合性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把环境保护的使命赋予某一特定的专门机构,只会使环境问题边缘化。在各方的建议和推动下,环境规划署最终成为联合国大会和经社理事会的附属机构,并通过经社理事会向大会报告自身活动。这一新机构最终被赋予规划项目(programme)而非专门机构的地位。在联合国的组织体系中,规划项目作为联合国附属机构,拥有最低限度意义上的独立性与权威。
(四)财政来源
成立伊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财政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联合国常规预算的财政分配,二是由不受限制的自愿认捐所构成的环境基金。前者主要用来满足环境规划署主要机构——理事会和秘书处的日常工作开支;后者由美国倡导成立,主要用途是为该署提供正常的预算外资金,用来支付环境规划署从事环境活动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经费,以及与其他联合国机构、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进行合作的费用。联合国附属机关的财政支持则均主要源于自愿捐献。
(五)机构所在地
关于环境规划署的总部所在地,由于时间的限制,参加斯德哥尔摩会议的代表们未能做出决议。因此,新的环境机构建于何处成为会后最大的问题。由于环境规划署的主要职能是联络与协调联合国各机构的环境活动,根据“功能决定形式”的原则,各方普遍认为日内瓦是总部所在地的首选,因为日内瓦不仅是联合国众多机构的所在地,而且通信便捷、机构建立与运行的成本也较低。但发展中国家一直渴望能有一个联合国机构落户于第三世界,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在1972年11月的联合国大会上,肯尼亚代表团就提出了一项草案,要求联合国的机构在地域上更加公平地分布,并提议将环境规划署总部所在地建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既然联合国是一个全球性的机构,那么将它的机构所在地局限在北美和西欧就是不公平的。在联合国大会对肯尼亚的提案进行的投票表决中,93票赞成,30票弃权,1票反对,环境规划署总部最终落户内罗毕。
(六)部门结构
联合国环境署的管理委员会由58个成员国组成,任期为三年,位置由地理地区分配,是联合国环境项目最主要的政策制定者,在促进联合国成员国之间就环境问题合作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联合国环境署的秘书处有890名工作人员,其中约500名是国际工作人员,其他为当地雇员。秘书处是监督联合国环境署政策和项目执行的机构,负责每年1.05亿美元的财政预算,资金来源于各成员国。联合国环境署由八个部门组成执行工作:
1. 通讯和信息部门(Communication Division)
通讯和信息部门主要负责传播环境规划署的核心信息,运用各种媒介将信息传递给政府和公民、利益相关方和合作伙伴。该部门倡导环境事业,吸引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公众参与,试图通过制定政策和实践影响从污染到绿色金融等问题,维护环境署的地位。
2. 行政服务处(Corporate Services Division)
行政服务处主要负责向环境署提供高效的工具和计划,管理其面临的风险,保障环境署的机构利益,部门职责符合联合国的核心价值以及其他有关的规则、条例等要求。
3. 经济部门(Economy Division)
经济部门主要为经济决策者提供解决方案,提供合作平台、创新政策方案、试点项目和创新市场机制,帮助改变商业环境。主要有三个分支机构:化学品与健康;能源、气候、资源和市场。
4. 生态系统部门(Ecosystems Division)
生态系统部门支持各国保护、恢复和管理其陆地、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福祉和繁荣提供服务;同时负责处理灾害和冲突的原因后果,帮助各国减少陆地活动造成的污染,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并在其发展规划中反映贫困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5. 事务治理部门(Governance Affairs Office)
事务治理部门协助会员国、主要团体和私营部门等相关利益方参与环境署的工作,为环境规划署的理事机构联合国环境大会及其附属机构常驻代表委员会提供服务,协助管理会议,有助于加强联合国环境大会作为环境问题权威声音的可见度、权威性和影响力。
6. 法律部门(Law Division)
法律部门是负责执行环境署在环境法、治理和有关政策问题领域的职能的核心部门。工作重点是带领国际社会发展环境法,支持各国制定和执行法律、体制和政策措施以应对重大的环境挑战,促进多边环境协定之间以及双边合作和协调,与多边环境协定秘书处合作,支持各多边环境协定缔约方履行其条约义务,促进各国就有关国际环境法和治理问题进行政策对话。
7. 环境政策执行部门(Policy and Programme Division)
环境政策执行部门主要负责巩固环境署的政策、方案、监测、性别和社会保障职能,维护与联合国系统和《2030年议程》等关键全球进程的关系,确保各方战略、政策和方案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8. 科学部门(Science Division)
科学部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和行动规划提供及时、科学可信、与政策相关的环境评估、数据和信息。负责分析和报告全球环境状况,评估政策和趋势,并对新出现的环境威胁提供预警,在联合国系统对《2030年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环境层面进行监测和报告。
(七)执行董事
英格·安德森(Inger Andersen)
联合国环境署现行执行董事是丹麦籍英格·安德森(Inger Andersen),2019年上任,是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
安德森在国际发展经济学、环境可持续性、战略和运营方面拥有30多年的经验,领导了一系列问题的工作,包括农业、环境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基础设施、能源、交通、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外交。1999年至2014年间,安德森在世界银行担任多个领导职务,包括中东和北非副行长;可持续发展副总裁兼 CGIAR基金理事会主席。2015年至2019年,安德森担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总干事。
安德森曾联合国工作了12年,从联合国苏丹-萨赫勒办事处开始负责干旱和荒漠化问题。1992年被任命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阿拉伯地区水与环境协调员。安德森拥有北伦敦城市大学的学士学位和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的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
(八)常驻代表委员会
常驻代表委员会负责筹备联合国环境大会的会议,定期审查其各项决定的执行情况。常驻代表委员会(Committee of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s, CPR)由所有派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常驻代表组成,于1985年5月根据理事会第13/2号决定成为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现为联合国环境大会)的附属机构。
2013年2月举行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第一届会议加强了常驻代表委员会的作用,设立了一个不限成员名额的常驻代表委员会作为联合国环境大会(UNEA)闭会期间的主要机构。理事会第27/2号决定加强常驻代表委员会的下列职能:协助制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机构的议程;就政策事项向环境署提供建议;向联合国环境署提供决策,经环境署通过后需监督其实施;召开专题(或)方案辩论;促进委员会非常驻成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成员参与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执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其他职能。
由五名成员组成的主席团领导常驻代表委员会,任期两年。每个主席团成员代表联合国五个会员国区域集团中的一个,常驻代表委员会现任主席为芬兰驻肯尼亚大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常驻代表皮尔卡·塔皮奥拉(Pirkka Tapiola)先生。常驻代表委员会每年至少开四次会,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议事规则》组织工作。
二、宗旨原则
(一)宗旨和原则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宗旨为促进环境领域国际合作,并为此提出政策建议;在联合国系统内协调并指导环境规划;审查世界环境状况,以确保环境问题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定期审查国家和国际环境政策和措施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影响;促进环境知识传播及信息交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是全球环境领域的牵头机构,负责制定全球环境议程,促进联合国系统内连贯一致地实施可持续发展环境层面相关政策,并承担全球环境权威倡导者的角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使命是通过告知、激励和赋权的方式确保各国及其人民在不损害子孙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关爱我们的环境。
放眼全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政府、科学团体、私营部门、民间社会和其他联合国实体及国际组织等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并将所有合作伙伴凝聚在一起,就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进行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二)政策和战略
进入2022年,联合国环境署将实施一项新的“中期战略”,其中包括七个相互关联的次级行动方案:气候行动、化学品和污染行动、自然行动、科学政策、环境治理、金融和经济转型以及数字转型。该战略是在2021年联合国环境大会第五届会议上达成的,关于这一会议上其他议题的讨论在2022年2月的会议上被继续推进,因此2月的会议也被称为“联合国环境大会5.2”。在“加强自然行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总主题下,这场大讨论将强调自然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在2021年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致辞中表示,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当下人类面临三重环境危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每年导致约900万人死亡的环境污染问题。2022年的一些全球活动旨在鼓励对话和影响政策决定,以解决这三重危机。这些活动包括《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该框架将在5月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可能避免100多万个物种的灭绝,以及即将在2022年7月举行的联合国海洋大会,该会议旨在保护我们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海洋。
(三)支持可持续发展与气候行动
可持续发展与气候行动关系密切,对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福祉至关重要。2015年,联合国启动了可持续发展议程,这反映了各会员国逐渐意识到寻求一个对当代及后代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的重要性,能为减少贫困和改善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提供最佳的途径。与此同时,气候变化也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气候变化导致极地冰盖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灾难性天气事件更加频繁。面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发展更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将有助于减少造成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国际社会必须做出努力,既要实现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又要实现2015年《巴黎协定》设定的减排目标。
与这一目标息息相关的是2019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与气候行动峰会。2019年9月,多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齐聚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跟进并全面审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进展,该活动是自2015年9月通过2030年议程以来第一次聚焦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联合国峰会。联合国会员国在可持续发展问题高级别政治论坛政治宣言中表示:“我们确认,各级自2015年以来为实现《2030年议程》的愿景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诸多努力。”但他们也表示:“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退化、向海洋中倾倒塑料垃圾、气候变化、灾害风险增大等情况仍在继续,其速度之快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2019年9月的气候行动峰会上,65个国家和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在内的主要地方经济体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70个国家宣布在2020年前推行国家行动计划,或已经启动计划进程。
许多国家和100多个城市(包括世界上最大的一些城市)宣布了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新举措,做出承诺最多的国家包括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
作为全球环境领导机构,环境署负责制定全球环境议程,促进联合国系统内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协调落实,也是全球环境的权威倡导者。环境署致力于支持世界向低碳、可持续的未来过渡。
(四)联合国环境大会(UNEA)
联合国环境大会是联合国首次为全球环境治理议题搭建的最权威平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成为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作为世界上最大、最权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在全球环境治理进程中的影响日益显现。2013年3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67/251号决议,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升级为联合国环境大会(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Assembly,UNEA)。联合国环境大会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及其成员协商全球环境治理事务的重要平台,也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理事机构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确定全球环境政策的优先事项,制定国际环境法,推动国家间的环境保护行动。
联合国环境大会的成立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改革的开端,是全球环境治理格局重构的重大进展,也是自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以来引起的数十年国际环境治理努力的高潮,旨在建立一个新型连贯的国际环境治理制度体系。联合国环境大会是世界关于环境问题最高级别的政府间决策机构,拥有193个会员国。大会能够确定全球环境政策的优先事项,制定国际环境法;通过其部长宣言和决议,促进政府间的环境保护行动,为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贡献。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全球环境大会有助于各国采 取更循序渐进、更具共识的措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此外,联合国环境大会对《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等多边环境协定(MEAs)的法理铺垫、关系协调、资源整合等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于2021年在内罗毕召开。联合国环境大会掀起了一个新的全球环境治理热潮,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与和平、发展等问题同样紧迫突出。当前,许多联合国环境大会的会员国已经制定了绿色复苏计划的关键政策,作为全球领先的环境治理权威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发挥关键作用。面对全球环境治理的领导力赤字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通过领导力对话,加强联合国环境大会的领导力塑造,以更好地建设“后疫情”时代的环境保护事业。
中国代表团积极参加了联合国环境大会的历次会议,主动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理念和方案。2021年,中国发布了《中国联合国合作立场文件》,回顾了中国同联合国的合作历程。中国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成为全球环境治理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五)气候行动
1. 环境权利和治理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环境威胁需要有效的应对措施来促进和平、正义、发展以及实现环境和人权。联合国环境署促进完善环境治理,即建立人类与环境互动方式的规则、政策和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的治理体系,能够保护环境和人权,努力实现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
联合国环境署帮助各国政府为制定合理的环境法律和政策奠定基础,有助于保护环境免遭退化,履行环境和人权义务,与各国政府、法官、议员、执法官员和其他政策制定者的合作伙伴关系是最大的资产之一。利用这些伙伴关系以帮助在农业、渔业、林业和旅游业等领域工作的人们将环境问题纳入他们的工作中。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作包括协助政府获取决策所需的环境信息,为公民提供更多与环境权利相关的信息;加强全球和区域层面的环境合作;制定适用的国家和国际环境法;促进、保护和尊重环境权利;鼓励社会和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环境政策方面建立联系。同时确定了国际环境协定的共同目标,支持在区域层面就环境问题进行对话。
2. 环境审查
随着大数据、地球观测技术和公众科学的发展,任何人只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实时获取环境数据。强有力的信息可以为制定环境政策提供信息,帮助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
在对环境进行审查的工作中,环境规划署的目标是弥合环境信息生产者和用户之间的差距,使政策决策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能够根据最新信息采取行动。通过使用环境直播平台,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追踪当地的空气污染水平,监测资源使用情况,访问地图、出版物和其他资源。
环境规划署还制作了《全球环境展望》,包括一系列评估报告,为了解环境如何影响人类福祉做出了全面的阐述。第六次《全球环境展望》(GEO-6)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奠定了基础,将有助于推动国家、区域和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通过共享环境信息系统(SEIS)项目,环境规划署正在建设各国共享环境数据和环境报告的能力,该项目活跃于非洲、亚洲和中亚的20个国家。
三、中国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关系
(一)“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
2011年11月18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启动“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伙伴计划)。该伙伴计划是环境署首个“立足于发展中国家、贡献于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系统管理计划,得到国家环保部和国家基金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
该伙伴计划的启动,彰显了环境署致力于实现“立足于发展中国家、贡献于发展中国家”目标的承诺,体现中国政府对支持“南南合作”的高度重视。同时,该伙伴计划的启动,将加快环境署和中国政府将生态系统管理纳入全球决策者主流化进程的步伐。在启动仪式上的视频讲话中,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先生强调了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如今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气候变化等因素,造成了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他还指出,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未来人类的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健康和稳定的生态系统,人类长期以来对这个根本原则的忽视是非常危险的。
环境署执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纳先生在讲话中重申环境署将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合作,将生态系统管理纳入发展中国家的主流化进程,尤其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主流化进程。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强调了中科院致力于开展知识转让,造福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承诺,并感谢环境署为推动该项工作所采取的积极方法。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对环境署在推动全球绿色经济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表示赞赏,并衷心希望该伙伴计划能够实现其宏伟目标。
“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是一个设在中国的国际计划,旨在推动所有发展中国家有关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和政策间的衔接。该伙伴计划的核心任务是对各项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汇总,为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系统管理决策提供支持。该伙伴计划主要由三个相互关联的子计划组成,即监测和能力建设、综合知识管理、科学和政策。该伙伴计划的工作范围涵盖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各国政府、政府间机构和计划, 以及各个开发机构和科学界。
(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
中国自1973年以来一直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成员。1976年,中国在肯尼亚内罗毕设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处,由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兼任代表。长期以来,中国与环境署保持良好合作关系。2003年9月,环境署在北京设立代表处,这是环境署在全球设立的第一个国家办公室。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成功召开,此次活动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全球生态文明的倡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表示,中国是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通过举办这样的全球性大会,中国向国际社会宣示了坚持多边主义与国际合作的意愿和形象。《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成功召开,领导人峰会和会议通过的《昆明宣言》强化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治意愿。中国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筹资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全球树立了榜样,提振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心。同时向各国展示了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成就,分享了“生态文明”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良好实践以及典型示范的案例。
涂瑞和指出,1973年至今,中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多个领域积极展开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为保护全球环境贡献力量。涂瑞和强调,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三大全球环境危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不能置身事外,无论其实力多么强大,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组成小集团,也无力独自应对区域和全球环境问题。因此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坚持多边主义精神和国际合作,采取目标一致的行动来扭转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
四、重大事件——全球数百万人共同庆祝世界环境日
6月5日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世界环境日,清理海滩、植树、举行游行,保护“濒临悬崖的地球”。这次活动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于6月4日提前举办以环境为主题的活动,这是1973年开始地球庆祝活动的一部分。倡导者希望今年的世界环境日能够鼓励全球共同努力,解决自然环境迅速恶化的问题。
“我们正在与时间赛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Inger Andersen)视频致辞中说道,“今天,当我们展望未来……热浪、干旱、洪水、野火、流行病、空气污染、战争和塑料泛滥的海洋时,采取行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在过去49年里,世界环境日将焦点放在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上,从污染到臭氧层空洞再到森林砍伐,今年的活动恰逢在科学家和决策者认为地球进入“紧急状态”的时候。
联合国(United Nations)最近一系列报告发现,气候危机的加剧速度比此前预计的要快,未来五年全球变暖超过工业化前水平1.5摄氏度的可能性为50%。此外,生物多样性的广泛丧失,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以及严重的污染造成了“全球三重危机”,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称这威胁着人类的未来。他说:“我们不能再无视每天都在敲响的警钟,发展唯一途径是与自然合作,而不是反对它。”
今年的世界环境日由瑞典主办,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生活的必要性,突出了地球的脆弱性,旨在重申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观念。这一主题与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相呼应——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脑会议,促成了环境规划署和世界环境日的创立。
这次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今年这座城市再次成为庆祝活动的中心。正式仪式在技术博物馆举行,瑞典气候与环境部长安妮卡·斯特兰(Strandhäll)、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和来自“未来之声”的年轻人们共同参加。
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塞格尔斯广场变成一个“绿色广场”,游客在这里与环境专家交谈,参观专门建造的花园。在瓦尔哈拉瓦根市,有60座电动汽车充电桩在数字化和能源部长Khashayar Farmanbar的见证下落成。
世界环境日尽管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牵头,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基层运动,社区、学校、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参与其中。今年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活动和倡议,从新西兰的沿海清理到肯尼亚的植树造林。
世界环境日的一个基本主题是,修复人类造成的破坏还为时不晚。但英格·安德森表示,要做到这一点,人们需要强化环保意识,金融机构需要为向更绿色的未来转型做出贡献,政治家必须“超越选举周期,实现代际胜利”。她表示,“这场始于1973年的运动如今正处于关键时刻。”
四、重大事件
(一)“斯德哥尔摩+50”国际会议:推进环境和经济转型
1. “斯德哥尔摩+50”会议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首次将环境定义为紧迫的全球性问题,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将每年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斯德哥尔摩会议成为环境治理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环境法》的基础,并促成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成立。为了纪念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庆祝全球环保行动兴起50周年,“斯德哥尔摩+50”国际会议在联合国大会的号召下,于2022年6月2日至3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2. 会议内容
2022年为期两天的“斯德哥尔摩+50”国际会议于6月3日结束,大会主办方瑞典和肯尼亚发表“一个健康的地球有利于各方实现兴旺发达——我们的责任和机遇”的声明。这份声明基于全体会议和领导层对话,由会员国和利益攸关方共同达成,其中包括将人类福祉置于推动地球健康发展、促进全人类共同繁荣的核心;承认并落实享有清洁、健康和可持续环境的权利;对当前经济体系的运作方式进行系统变革,并加快对环境有巨大影响的行业的转型升级。出席会议的数百名发言人呼吁各界应做出真正承诺,要求紧急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并携手推动过渡到发展惠及全球的可持续经济,通过承认并强调国际团结、互惠和多样性的必要性,推动各界在环境保护中采取行动并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斯德哥尔摩+50”国际会议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Inger Andersen)表示,“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成功召开5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相聚斯德哥尔摩,肩负着推进变革的重任。我们深知,如果不改变,包括气候变化、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和废弃物在内的三大全球性环境危机只会加速恶化。”
3. 会议意义
本次会议使各界认识到多边主义在应对三大全球性环境危机(气候、自然和污染)方面的重要性,是世界各国迈向新多边主义并加强全球凝聚力的重要里程碑。本次活动旨在作为一个跳板,加速推动实施“联合国行动十年”,以实现包括 《2030年议程》、《巴黎协定》、《2020 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在内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鼓励采取新冠疫情后的绿色复苏计划。
瑞典气候与环境大臣安妮卡·斯特兰德哈尔(Annika Strandhäll)在闭幕会致辞,“‘斯德哥尔摩+50’国际会议是我们致力于实现‘人人享有健康地球,确保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前进道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 “斯德哥尔摩+50”会议深化了各国与中国的合作共赢
自50年前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始,环境合作一直是中国和西方国家能够成功合作的重要基石。彼此合作,而非孤立,这将中国带到了2015年对气候变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的谈判桌上,并激励中国在2020年作出了净零排放的承诺。中国在2021年承诺停止为海外煤电提供融资,这也使20国集团在此后不久作出了类似的承诺。鉴于当今迫切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和自然资源保护采取紧急行动的全球形势,“斯德哥尔摩+50”会议应成为一次抵制分裂言论、激励各国加倍合作、从而与中国共同追求气候和环境目标的国际会议。在本次会议上,对以下领域的关注将有助于各个国家以此为契机与中国开展合作,共同改善全球环境。
(1) 加强气候合作
中国一直希望在减缓气候变化的特定领域进行合作,例如减少甲烷排放,这也是2021年中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COP26)上发布的《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的重点。随着中国寻求其海外参与的去碳化,气候合作有了更多空间,使得“一带一路”倡议从“棕色”能源向“绿色”能源转型,以满足沿线发展中国家对可持续、气候兼容型基础设施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更深层次的合作将转向共同融资机制,例如建立新的联合气候或清洁能源基金,或更积极地参与中国已加入的现有基金,如绿色气候基金。
(2) 降低生物多样性风险
2021年,中国宣布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用于保护发展中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中国和其他国家可以通过提供额外的资金和关键项目来推动基金的运行。除昆明基金外,中国和世界各国应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作出更多的融资承诺。为履行这些承诺,中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监管框架,以此监督“一带一路”倡议项目的生物多样性风险,这些框架超越了东道国的要求,成为了良好的国际实践范例。为监测和实现这些做法,各国仍需持续合作,中国还可以与具有较长海外参与历史的国家进行三方交流,以改善东道国的监管框架。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全球需要为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资金。据估计,到2030年,每年需要将全球GDP的2%用于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发展目标。通过三方合作等机制,发展融资机构(包括双边和多边机构)可以分担风险,以尽可能降低每个参与机构的风险,覆盖到更多的地区和部门,并提高对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总量。中国发布的《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中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向,呼吁与全球各国建立伙伴关系。近年来,中国的融资机构还与多边开发银行建立了共同融资基金,与非中国的双边融资机构签订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全球基础设施倡议应进一步考虑在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方面与中国合作可能获得的利益。
加强这三个领域的合作能为未来50年解决环境问题的进程定下基调,自1972年来,环境问题愈加紧迫。中国日益在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和发展成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环境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且必要。
(二)世界环境日:“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携手保护
1. 世界环境日起源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1972年6月5~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关于环境问题的第一次国际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又称斯德哥尔摩会议,由各国政府首脑及代表团、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代表参加讨论,这也是全球首个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性会议。会议上正式确立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2022年是世界环境日设立50周年。
2. 世界环境日主要活动
(1) 和全球数百万人共同庆祝世界环境日
2022年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于“斯德哥尔摩+50”国际会议闭幕两天后,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全世界展开。
6月5日,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到来,今年倡导并鼓励全球全力应对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150多个国家为了庆祝世界环境日,组织清理海滩、植树或环保讲座等各种环保行动,以挽救 “正处于悬崖边缘的地球”。
今年世界环境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这座城市再次成为各类环保活动的中心。正式仪式在技术博物馆举行,瑞典气候与环境部长安妮卡·斯特兰(Strandhäll)、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和来自“未来之声”的年轻人们共同参加。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赛格尔广场变身成为一个“绿色广场”,游客可以在此与环境专家交流,还可以参观专为世界环境日建造的花园。在瑞典瓦尔哈拉瓦根市,60个电动汽车充电站在能源和数字化部长哈沙亚尔·法曼巴尔(Khashayar Farmanbar)的见证下揭幕并投入使用。
(2) 主题:“只有一个地球”
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 这一主题突出了地球的脆弱性, 强调我们亟需通过政策和自身选择推动变革,践行更清洁、更绿色的生活方式,确保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一个地球”是 1972 年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座右铭,50年过去了,这一主题依旧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必须保护其有限的资源。
(3) 气候变化与环境
2022年的全球性危机仍然十分严峻,我们需要正视问题,努力改善,寻求出路。地球正面临三大环境危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退化、以及污染和废弃物挑战;温室效应严重,全球气候升温过快,导致人类和自然无法适应;除人类以外,因为栖息地丧失和其他生存上的压力,估计有100万种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污染持续毒害我们的空气、土地和水,并且会越来越严重。人类活动和不可持续的消费、生产模式或将引发甚至加剧危机,更严重的是,世界上最弱势的群体,如老人和儿童往往承受着环境危机最严酷的打击。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2022年1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必须进入应对气候危机的紧急模式。未来十年是我们能否打赢‘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C内’战役的关键十年,而如今我们仍在偏离正轨。”他补充说,“我们亟需付诸巨大的努力,采取大量行动。” 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Inger Andersen)在视频致辞中指出, “我们亟需争分夺秒地行动起来。当前,全球正面临愈演愈烈的极端热浪天气、干旱、洪水、野火、流行病的侵袭,呼吸着肮脏的空气、目睹着日益被塑料填满的海洋,以及承受着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此时此刻,团结与共同行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3. 世界环境日意义
世界环境日旨在倡导全球全人类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提高对环保的重视和认识。自1974年开始,世界环境日每年举办一届,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环境保护公共宣传平台,也成为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目标的重要平台。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领导下,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人参与到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尽管世界环境日是由联合国环境署主导,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基层运动,社区、学校、企业和地方政府都能参与其中。今年也见证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活动和倡议,从新西兰的沿海清理到肯尼亚的植树造林,不一而足。
(三)联合国海洋大会——拯救地球上最大生态系统的契机
1. 联合国海洋大会
联合国海洋大会是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领域最重要的国际会议,2022年联合国海洋大会于6月27日至7月1日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由肯尼亚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共同主办,联合国主管经济和社会事务副秘书长刘振民担任大会秘书长,联合国主管法律事务副秘书长米格尔·塞尔帕·苏亚雷斯担任大会主席关于海洋和法律事务的特别顾问。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政府特使、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张占海率团与会。
联合国海洋大会首次会议于2017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本次会议是联合国海洋大会第二次会议。2017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任命来自斐济的彼得·汤姆森大使担任海洋事务特使,希望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落实联合国海洋大会的各项计划,继续积极采取行动,保护和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第一次联合国海洋大会被视为一次改变“游戏规则”的会议,提醒了全世界值得共同关注海洋问题。
2. 会议主题
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发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十年”计划里程碑之一,本次海洋大会的总主题是“扩大基于科学和创新的海洋行动以促进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14:水下生物——评估、伙伴关系和解决方案”。大会将推动制定亟需的科学创新解决方案,开启全球海洋行动新篇章。可持续管理海洋的解决方案包括利用绿色技术、创新利用海洋资源,以及应对海洋健康、生态、经济和治理面临的威胁,比如海洋酸化,海洋垃圾和污染,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的捕捞活动,以及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言:“遗憾的是,我们总把海洋视为理所当然,今天我们面临‘海洋紧急情况’,我们必须扭转局面。健康和富有成效的海洋对人类共同的未来至关重要。”
人类活动正在危及海洋的健康,据世界气象组织2021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海平面上升、海洋热量、海洋酸化和温室气体浓度创下新的纪录。此外,海洋污染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继续发展,到2100年,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海洋物种将会灭绝。
3. 会议内容
2022年联合国海洋大会的主办主题为“促进蓝色伙伴关系,共建可持续未来”,并合作举办了“加强科学合作,支撑国家海底区域环境管理计划的制定”、“海洋空间规划促进蓝色经济发展:太平洋地区的机遇”等边会活动。
本次会议还确定了“2021-2030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的目标水平。作为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引领人类和地球走向更美好未来蓝图的一部分,联合国制定了 10 项与海洋相关的具体目标,包括采取行动预防和减少污染和酸化、保护生态系统、规范渔业和增进科学知识的学习。
来自世界各地的2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数千名年轻人、商界领袖、科学家和民间社会代表提出了全新、大胆和创新的海洋解决方案,将推动改革以有效应对海洋面临的挑战。除全体会议外,大会举行了八次互动对话、以及为期两天的“青年与创新论坛”等四场特别活动和250多场平行活动,深入探讨重要领域话题,如解决海洋污染问题、尽量减少和解决海洋酸化、除氧和海洋变暖问题、促进和加强可持续的海洋经济,特别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海洋经济等。
在闭幕会议上将通过《政治宣言》,并提出基于科学和创新的具体行动,同时考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参会各国提出共同政治宣言“我们的海洋、我们的未来、我们的责任”,是大会成果之一,达成行动计划呼吁全球共同应对海洋退化问题。
4. 会议意义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能够调节气候、稳定生态,提供氧气、食物和环境,人类能从海洋中获得食物和能源来源。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约有6.8亿人生活在沿海低洼地区,2050年将增加到约10亿人,未来十年,海洋产业将雇用4000万人。但海洋的健康仍处于危机之中,海洋和全球气候在许多方面相互影响,随着气候危机对人类持续构成生存威胁,保护海洋刻不容缓。本次联合国海洋大会将是解决人类对海洋生物和环境危机的重要机会。
这次大会还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鼓励采用创新并以科学为基础的海洋可持续管理解决方案,包括解决海水酸化、污染、非法捕鱼以及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以实现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海洋愿景。
位于里斯本的“海之蓝基金会”(Oceano Azul)项目经理塞缪尔·柯林斯 (Samuel Collins) 认为,此次会议将是通往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桥梁,这次会议于2022年11月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
(四)全球环境展望(GEO-7)成立会议的进展和成果
1. 全球环境展望(GEO-7)会议
在联合国环境大会的成功举办后,成员国于2022年3月2日批准了关于全球环境展望(GEO)未来的决议,全球环境展望会议筹备工作在GEO-7首次会议、全球环境展望会议评估程序和支持功能特设不限成员名额会议和第七届全球环境展望第二次特设不限成员名额会议之后全面展开。本次会议于2022年9月19日至22日举行,成员国提名的专家和环境署认可的利益相关方出席了第七次全球环境展望不限成员名额特设会议。
第七届全球环境展望第二次特设不限成员名额会议于2022年10月17日至20日以混合形式举行。此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GEO-7范围界定文件草案,会议还召开关于粮食、能源和废物处理系统的专家对话,这些系统在第六届全球环境展望中被确认为需要转型。
环境署常驻代表委员会第九届年度小组会议举办了关于全球环境展望(GEO-7)成立会议进展和成果的会外活动。此次会外活动旨在报告2022年9月19日至22日举行的GEO评估程序会议和2022年10月17日至20日举行的GEO-7范围界定会议的成果。这两次重要的GEO-7筹备会议采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重点环境评估的开展方式以及第七版评估的核心主题和内容。
这次会外活动主要集中阐述GEO-7以解决方案为重点的方法并接受反馈。发言者讨论全球能源系统(Mark Radka)、食品系统(James Lomax)和循环性系统(Llorenc Mila I Canals)的评估解决方案,还讨论在这三个系统中适应气候变化需求的重要方面(Jessica Troni),并将第七届全球环境展望与联合国大会中关于享有清洁、健康和可持续环境的人权的第76/300号决议联系起来(Soo-Young Hwang)。
2. 全球环境展望(GEO-7)会议成果
环境署常驻代表委员会第九届年度小组会议在主办题为“全球环境展望(GEO-7)开幕会议的进展和成果"的会外活动中对前两次会议进行了报告,形成会议成果。GEO-7建议以GEO-6和其他主要评估的发现为基础,得到以下结论:
● 当前的政策无法跟上当今所面临的环境退化速度。
● 在现行政策,没有一项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够实现,也没有一项国际商定的主要环境目标(如《巴黎协定》(Paris Agreement)、《爱知目标》(Aichi Targets)等)能够实现。
● 正因为如此,我们面临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污染这三重全球危机。
● 作为解决环境退化根源的系统政策应有助于世界所需的转型变化,到2050年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 在这段时间内,能源、食物和废物这三个相互依赖的系统及其经济和金融系统的转型至关重要。
● 通过改造这些系统,我们应该为创造一个气候稳定、自然丰富(生物多样性)、为今世和后代产生近乎零废物(循环)的世界做出重大贡献。
GEO-7还将继续评估全球环境状况和趋势、对人类福祉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并就所需转型改革可能产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提供有益的指导。这将确保与前几届全球环境展望的连续性,并使第七届全球环境展望能够就全球大流行病以及近期的灾害和冲突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一些最新信息。展望未来,GEO-7可能能够提供不同解决方案对社会经济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的模型和情景分析,这一额外分析将为成员国实施拟议的解决途径提供额外的理由。
(五)《2022年排放差距报告:正在关闭的窗口期——气候危机急需社会快速转型》
1.基本信息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202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召开之前,在内罗毕通过线上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22年排放差距报告》。该报告是此年度系列报告的第13版,概括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实现各个国家减排承诺与《巴黎协定》目标的最新进展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排放差距”。英格·安德森在发布会上表示,“我们都很清楚,我们都感觉得到,我们都知道情况会继续恶化。然而,正如《2022年排放差距报告》所示,我们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所做的仍远远不够。”
2.报告内容:只有紧急进行全系统转型才能避免气候灾难
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有所下降才能避免造成更坏的影响。2021年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气候大会(COP26)上,各国为了实现更大幅度的减排对温室气体排放量做出了最新承诺,遗憾地是,该报告指出,数量有限的最新承诺将2030年的预计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不到1%,离《巴黎协定》将全球变暖限制在“远低于2℃,最好是1.5℃”的目标还很远。目前的政策表明,到本世纪末,气温将上升2.8°C,《2022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全世界必须实现45%的减排才能避免全球性气候灾难的发生。社会转型的解决方案是存在的,在当前政策基础上,我们需要在2030年内减少45%的排放,才能走上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以内的轨道。
报告显示,多边共同行动刻不容缓,只有紧急进行全系统转型,才能实现2030年内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本报告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实现这一系统转型,研究了电力、工业、运输、建筑以及食品和金融等行业所需进行的行动。若想认真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立刻启动全系统范围的转型,需要重新设计电力行业、运输行业、建筑行业和粮食系统,在多个领域尽可能减少碳排放。与此同时,需要改革金融体系,为不可避免的转型提供资金,尽管实现碳排放量的减少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3.报告意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22年排放差距报告》,以及来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世界气象组织的成员们得出的科学结论传递出一个信号:全球的气候局面刻不容缓,正在从气候危机滑向气候灾难。本报告引起了各个国家和社会各界对气候问题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重视,共同为了撬开正在关闭的气候行动窗口期而努力,从而为碳中和的未来奠定基础,这将有助于我们控制气候变暖,获得绿色就业、普及能源和清洁空气等诸多裨益。
(六)非洲世界抗菌素宣传周 (WAAW) 运动:“共同预防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1.活动背景
抗菌剂(包括抗生素在内)的使用能够大幅减轻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疾病负担,有助于改善粮食安全、延长预期寿命,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并且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抗菌素耐药性(AMR)在多种微生物中的出现和传播正在削弱这些益处,并导致传染病的管理更加复杂和艰难。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对人类发展和传染病防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危及到动物健康以及粮食生产,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危机在人类和动物健康方面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对环境方面的重视尚未达到同等水平。在联合国环境大会(UNEA 5)关于生物多样性与健康的决议中,强调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加速了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传播,影响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这进一步强调了使用“同一个健康”方法应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必要性。
2.活动内容
在非洲四方成员(粮农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世卫组织、环境署)和非洲联盟(非洲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非洲联盟非洲动物资源局))的组织下, 2022年11月18日至24日举办了庆祝第四届大陆联合WAAW非洲运动,活动主题为“在非洲共同预防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造成抗菌素耐药性 (AMR)出现的因素十分复杂,需要使用多学科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也需要采取集体共同决策。为了采用综合方法以降低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风险,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非洲联盟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工作团队正在密切合作,以期实现这一共同目标。
3.活动主题:重点关注以下主题:
l 采用“同一个健康”方法和多部门协调机制预防和缓解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l 缓解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控制的成功举措
l 了解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环境维度
l 水产养殖中的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问题是食品安全、环境和水生动物健康关注的重点问题
l 成为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倡导者:为什么需要非洲年轻人的声音
(七)联合国气候峰会及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1.会议背景
全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创纪录的温室气体浓度以及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在这一背景下,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七届会议)致力于将世界各国重新团结起来,落实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为人类和地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各国的国家元首、部长和谈判代表以及气候专家、政府代表、民间社会代表和首席执行官将前往埃及的沿海城市沙姆沙伊赫参加本年度规模最大的气候变化大会。
2.会议内容
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第26届大会会议成果的基础上,就一系列关键问题采取行动以应对气候变化,包括紧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设复原力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兑现为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提供资金的承诺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七届会议于2022年11月6至18日在埃及举行,会议力求推动各国保持团结一致,以实现《巴黎协定》的重要目标。
11月20日,在埃及沿海城市沙姆沙伊赫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会议闭幕,会议作出一项历史性决定,即成立和运行损失和损害基金。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对这一决定表示肯定,认为这项基金至关重要。他表示,当前需要付出更多的行动来大幅减少排放,“世界仍然需要在气候目标上取得巨大飞跃。”
3.现状分析
如今,塑料的广泛使用已经彻底改变了医学、汽车工业和食物链的供应,而这只是涉及经济领域的其中一部分。其实,塑料垃圾已成为世界各地污染的主要原因,造成海洋、陆地和空中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在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上,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民间组织领导者齐聚埃及沙姆沙伊赫,针对气候变化与塑料废物危机问题,共同讨论寻求解决方案,以应对气候变化的破坏性影响。
气候行动是持之以恒的过程,而非一时心血来潮,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COP27为企业和政府领导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合作平台,敦促各方在气候目标上加倍努力、建立新的合作、寻求创新解决方案。面对日益纷繁的不确定性,COP27格外关注提高适应性和韧性(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减少排放(Mitigation)、公正过渡(Just Transition),以及加大对基础气候解决方案的资金支持(Financing)和合作(Collaboration)。
气候变暖,环境危机,碳中和等问题关系着人类命运和生存家园,是全人类需要共同应对的挑战,也是全球最大的共识。随着各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碳中和正逐渐成为国际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激励着各个国家和地区、各大企业展开内容丰富、成果显著的合作。从COP27会场内到会场外,从国家到企业,从政府到民间,无处不在开展以碳中和为基础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与共生。
五、动态追踪
1. 2023年世界环境日
今年6月5号世界环境日的纪念活动由科特迪瓦与荷兰合作主办,重点是寻找塑料污染的解决方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Inger Andersen)在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上说:“今年,我们将战胜塑料污染,因为数百万人正在要求变革。”
“塑料是由化石燃料制成的,我们生产的塑料越多,燃烧的化石燃料就越多,气候危机就越严重。但我们有相应的解决方案,”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世界环境日致辞中说,“我们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政府、公司和消费者要联合起来,打破我们对塑料的依赖,倡导零浪费的生活方式,并建立一个真正的循环经济。”
科特迪瓦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部长让·吕克·阿西(Jean Luc Assi)先生说:“科特迪瓦于2013年发布了一项法令,禁止生产、进口、营销或拥有和使用塑料袋,并支持企业改用可重复使用及可生物降解的包装。”
根据环境署最近的一份报告《关闭水龙头》,如果国家和企业使用现有技术进行深入的政策调整和市场转变,到2040年,塑料污染可能会减少80%。
在世界环境日之前,全球行动的势头越发明显。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和环境署宣布了一份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保持一致,以应对航空业的可持续性挑战。
在环境署的支持下,吉尔吉斯共和国的一个村庄杰尔加兰(Jyrgalan)最近启用了第一个废物利用基础设施;该设施旨在处理该村由旅游业发展而带来的日益增加的废物。
在纽约,一个完全由塑料废物制成的艺术品展览项目将在世贸中心启动;在印度,银幕明星和著名音乐家聚集在一起,制作音乐视频并分享环保信息,以鼓励更多人采取行动反对塑料污染。在哈萨克斯坦,当地音乐团体Great Steppe发布了一段音乐视频来纪念这一天,并强调了咸海正在遭受环境破坏。
从亚洲的中国机场到南美的智利机场,从纽约的时代广场到伦敦的皮卡迪利广场,世界环境日的信息飞跃了地球两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重要枢纽,让数百万乘客和公民意识到采取行动解除塑料污染威胁的重要性。
世界环境日当天有数十万人在线参加了该日的活动“世界环境日”,当天的标签#WorldEnvironmentDay和#BeatPlasticPollution在推特上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而且有超过5万人下载了环境署的《击败塑料污染实用指南》。
这些活动和展览在社区中心、学校、企业和家庭中举行,这说明了个人和社区如何成为环境行动的重要驱动力——我们可以激励政府、城市、金融机构和其他行业利用其能力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度,并实施大规模的解决方案,以克服和扭转塑料污染危机。
2. 首个“国际零废物日”:强化行动,应对全球污染危机
为应对废弃物对人类健康、经济环境造成的日益严重的影响,2023年3月30日全世界为首个国际零废物日举行了纪念活动,以鼓励人们预防或最大限度减少废物的产生,并倡导社会向循环经济转型。
人类每年产生超过20亿吨的城市固体废物,其中45%没有经过妥善处理。倘若再不采取紧急行动,到2050年,人类产生的城市固体废物将上升到近40亿吨。废物有各种各样的种类,包括塑料、矿区和建筑工地的碎渣、电子产品废弃物等。此外,世界上还有多达40亿人没有废物处理设施。
现任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曾在一段视频致辞中表示:“废物危机正在削弱地球的修复能力。废弃物每年对全球经济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把大自然当成垃圾场,无异于在自掘坟墓。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反思人类产生大量废弃物的恶果,并寻找解决头等威胁的方案。”
国际零废物日的纪念活动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共同推动。该世界日旨在提高人们对零废物、负责任消费生产行为以及城市废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呼吁我们反思自身行为,并拥抱循环经济——也就是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减少资源使用和废物排放,这是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环境退化和污染这三重地球危机的关键,也是让地球和人类走上健康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国际零废物日呼吁所有利益攸关方,包括政府、民间社会、企业、学术界、社区、妇女和青年共同参与相关活动,以提高人们对于零废物举措的认识。在设立这一国际日的决议中,联合国大会还强调了零废物举措的潜在成效,并呼吁所有利益攸关方参加该活动。
为纪念国际零废物日,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等正在全球各地举办活动,如:社区宣讲会、电子垃圾和食物收集活动、时装展、摄影展和会议等。而联合国大会主席将在纽约召开高级别会议,为成员国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和成功案例的平台,以开发和应用固废管理技术。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表示:“我们需要立刻行动起来。我们拥有创新技术,我们还把科学知识和本土实际相结合来寻找垃圾危机的解决方案。史上第一个国际零废物日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以本地、区域和国家层面的举措为基础,促进环保型废物管理,并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3. 全球气候雄心峰会:“先行者和实干家”积极响应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加快行动应对气候危机
2023年9月19日,国家政府领导人、商业巨头和环境专家齐聚一堂参加气候雄心峰会,加速保护地球的行动。当今世界环境危机加剧,但我们的努力似乎偏离了方向。极端天气事件正在使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世界正在升温,从加拿大到希腊群岛,失控的野火造成了持续性的破坏和死亡。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仍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75%,这些气体将继续加剧气候危机。尽管气候危机造成的破坏已经相当严重,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仍处于创纪录水平,但做出变化还是有可能的。
全球已经举行了许多气候会议,但这次会议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参会者只有“先行者和实干家”,即积极响应秘书长呼吁、加快行动应对气候危机的领导人。这份名单将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商界领袖、金融机构和民间社会代表,他们将拿出可行性高的计划和政策。因此,这次峰会旨在提出气候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激励更多领导人站出来,加入“先行者和实干家”的行列。
气候危机影响着所有人和所有国家。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世界上一半的人口已经生活在危险地带,在过去50年中,气候灾害造成的所有死亡中,近70%发生在世界46个最不发达国家。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表示:“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经到来。空气无法呼吸,高温难以忍受,领导人必须发挥领导作用。不要再犹豫。不要再找借口。不要再等待其他人率先行动。根本没有时间了。” 自2015年以来,制定减少灾害风险战略的国家数量增加了一倍多。许多国家加入了《秘书长气候行动加速议程》等倡议。科学研究表明,为了避免气候变化的最严重影响,保护一个宜居的星球,全球气温上升需要限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C以内。
参与气候雄心峰会的政府领导人,特别是主要排放国需要提交气候报告卡。他们将履行对《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条约的承诺。此外,他们还将制定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对绿色气候基金的净零目标承诺,所有主要排放国,尤其是20国集团的所有政府,都将被要求承诺:到2025年,所有政府需要做出更切实的贡献,内容包括绝对减排量和覆盖所有气体。
4. 《蒙特利尔议定书》第35届缔约方大会:各国代表齐聚内罗毕,探讨如何更好地应对气候危机
2023年10月23日至27日,《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三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在肯尼亚内罗毕市召开,会议探讨了当前进行的臭氧层监测保护行动和新出现的问题。
《蒙特利尔议定书》全名为《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管制议定书》(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是联合国为了避免工业产品中的氟氯碳化物对地球臭氧层继续造成恶化及损害,承续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的大原则,于1987年9月16日邀请所属26个会员国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所签署的环境保护公约,该公约自1989年1月1日起生效。作为一项多边协议,《蒙特利尔议定书》监管着约100种被称为“臭氧消耗物质”的人造化学品的生产和消费。这些物质被逐步淘汰,让平流层上层的保护性臭氧层得到了显著的复苏,减少了人类接触有害紫外线的机会。
臭氧层是地球大气层中一层稀薄的气体屏障,可以保护地球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从而保护所有地球生命。然而,臭氧层并未幸免于人类活动的伤害。臭氧消耗物质(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s,ODS)会导致臭氧层空洞,让紫外线直射地球。长期暴露于紫外线辐射下,不仅人类健康会受到损害,大多数动植物和微生物也会严重受损。1985年5月,英国南极考察局的三位科学家首次宣布了臭氧层空洞的发现。为应对这一问题,《蒙特利尔议定书》于1987年通过。《议定书》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环保条约之一,它提供了一套通过严格的全球措施来逐步淘汰臭氧消耗物质的实用方法——迄今为止,近99%的臭氧消耗化学品已被淘汰。由于不直接消耗臭氧层这一特性,氢氟碳化合物 (HFC) 已被用于替代臭氧消耗物质,但研究证实这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更加强效的温室气体,会加速全球变暖,导致新的气候危机。因此,2016年,《议定书》在基加利进行了修订,以逐步淘汰氢氟碳化合物的生产和使用。
本次大会继续探讨了有关氢氟碳化合物的问题,通过了以下决定:重视平流层气溶胶注入和臭氧层保护;解决 COVID-19 大流行对某些缔约方氢氟碳化物基准消费的影响;逐步削减HFC与提高能效;划定《议定书》评估小组 2026 年四年期报告的潜在重点领域;明确禁止进出口的冷却设备;进一步加强议定书机构,包括打击非法贸易的机构;关注HFC-23、四氯化碳等排放问题。此外,MOP 第35届会议还通过了2024-2026 年多边基金增资计划,金额为 9.65 亿美元,这是该基金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增资,值得祝贺。
5.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期发布了《排放差距报告》,呼吁各国采取更加迫切的气候行动
2023年11月20日,随着全球气温和温室气体排放打破纪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发布的《排放差距报告》发现,当前各国在《巴黎协定》下所作的承诺让全世界走上在本世纪内较工业化前水平升温2.5-2.9°C的轨道,因而迫切需要加强气候行动。
截至今年10月初,总共有86天的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C以上。9月是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月份,在此期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8°C。报告发现,在2021年到2022年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了1.2%,创下57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新纪录。2022年G20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增加了1.2%。这些趋势令人担忧,也恰恰说明了减缓工作没有落实到位,正因如此,全世界的气温升幅将在本世纪远远超出商定的气候目标。如果按照当前政策继续进行现有水平的减缓工作,那么在本世纪内,全球变暖将被控制在高出工业化前水平3°C的范围内。全面落实无条件的国家自主贡献所需的相关工作,全世界就会走上将气温升幅控制在2.9°C以内的轨道。全面落实有条件的国家自主贡献将导致高出工业化前水平2.5℃以内的升温。这三种情况都有66%的可能性。
报告呼吁所有国家推进整个经济体系的低碳发展转型,并重点关注能源转型。在整个生产周期中开采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加上规划的煤矿和油田,其排放量会达到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所需碳预算的3.5倍以上,几乎等同于将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所需的全部碳预算。
拥有更大能力和排放责任的国家——特别是G20中的高收入、高排放国家——将需要采取更具雄心、更为迅速的行动,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由于中低收入国家已经占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以低排放增长来满足发展需求是这些国家的当务之急,他们应当更多地考虑例如调整能源需求模式、优先发展清洁能源供应链等对策。
低碳发展转型给中低收入国家带来了经济和体制方面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重大机遇。中低收入国家的能源转型有助于普及能源,使数百万人脱贫,并扩大战略性产业。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下降,低碳能源可以有效而公平地支撑相关的能源增长,从而确保绿色就业和更加清洁的空气。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际金融援助必须大幅增加,同时通过降低资本费用的筹资机制调整新的公共和私有资本来源的结构,其中包括债务融资、长期优惠金融、担保和催化金融等。
6. 聚焦COP28:大会圆满收官,“去化石燃料化”,开启气候治理新篇章
COP28是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于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举行。这是全球各国政府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而定期召开的高级别会议,各缔约国代表在此平台上讨论、制定和审议国际气候政策,以落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影响以及支持发展中国家进行能力建设和技术转移等目标。
本次大会于2023年12月13日圆满结束,经过两周的密集谈判,与会各缔约国终于达成“历史性”协议,首次呼吁“以公正、有序、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统转型中逐步脱离化石燃料”。大会的聚焦点在于强化全球气候行动,特别是努力实现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1.5摄氏度之内的目标,并评估各国在执行《巴黎协定》中所作出的承诺和进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官网指出,此次协议标志着“化石燃料时代终结的开始”,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大会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减缓、适应、资金、损失与损害、公正转型等多项议题达成“阿联酋共识”。此外,大会不仅号召各国政府减少所有化石燃料的使用,也首次于最终协议文本中纳入减少化石燃料使用的承诺,这些做法为迅速、公正、平衡的能源系统转型奠定了基础。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亦需要各缔约国通过深度减排与扩大融资来推动。
大会第一周,与会各方就加强气候减缓和适应的集体承诺再次发表一系列承诺和宣言,以下为相关重点领域的一些动向:
其一,在能源方面:118个国家承诺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提高两倍,能源效率提高一倍。占全球石油产量40%的50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承诺到2050年实现零碳运营,到2030年结束常规火炬燃烧,并实现上游甲烷排放接近零。同时,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呼声依然强烈。
其二,在食品和农业方面:粮食系统占全球排放总量三分之一;涵盖世界粮食产量70%的130多个国家签署了《关于韧性粮食体系、可持续农业及气候行动的阿联酋宣言》,承认农业和粮食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
其三,在生物多样性方面:中国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COP15主席国,与UNFCCC的COP28主席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共同主持并联合近 30 个国家及地区和联盟共同签署 《COP28 气候、自然和人类联合声明》,致力于推进国际、区域和地方合作,全面推动气候和自然综合行动的实施。
此次会议中,中国再次积极行动,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绿色低碳发展等内容举办了100余场边会活动,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
7.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密切关注磷元素的过度释放——马尾藻爆发与磷元素的环境危害
2023年下半年,佛罗里达州的海滩游客一直被冲上岸的腐烂马尾藻所困扰,马尾藻开花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它腐烂过程产生的磷元素会导致磷元素过度释放。磷和氮是合成肥料的关键成分,磷是动物饲料的关键成分,也用于生产钢材、食品添加剂、电动汽车电池、某些农药和家用清洁产品。近几十年来,它们越来越受欢迎,但当它们进入湖泊、河流和海洋时,可能会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多余的磷,就像其他关键营养素氮一样,会耗尽土壤的丰富性。它还污染湖泊、河流和海洋,这个过程被称为富营养化。这导致藻华污染饮用水供应,并造成缺氧死区,从而杀死鱼类和其他水生物种。磷污染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驱动力,并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退化。据估计,仅富营养化每年就使美国经济损失22亿美元。
在即将举行的世界最高环境决策机构联合国环境大会(UNEA-6)第六届会议上,来自联合国会员国的代表预计将讨论如何推进围绕营养素的全球合作。他们计划探索在不影响消除饥饿努力的情况下控制环境中过量磷的方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海洋和淡水处处长莱蒂西亚·卡瓦略(Leticia Carvalho)说:“减少养分污染和回收磷等营养物质进行再利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是双赢的。但要取得成功,我们需要政府、科学家、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走到一起。” 在全球范围内,从陆地到淡水的磷损失在上个世纪翻了一番,并继续增加。尽管为减少营养污染做出了大规模努力,但卡瓦略表示,磷的释放已经压倒了地球的应对能力。多达80%的矿物在使用过程中丢失或浪费。加上环境影响,农民、工厂主和其他人每年损失约2,650亿美元。
对于控制和减少磷污染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做了一系列行动。环境署主办了2009年启动的全球营养素管理伙伴关系。它促进有效的营养管理,特别是氮和磷的营养管理,以实现粮食安全和保护环境。环境署控制磷的环境影响需要世界各地协同一致,去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球化学品框架推动了这一进程。该框架基于28个目标,制定了保护人类和地球免受有害化学品和废物侵害的路线图。环境署将管理一个信托基金,以帮助执行该协议。
作为全球领先的环境权威,环境署还在帮助各国实施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包括解决磷的目标7。该框架要求到2030年将环境中损失的多余营养素减少50%,并将农药的风险至少降低一半。
8.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23年度报告》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在报告致辞中表示,2023年有许多破纪录的事件,也有未兑现的承诺。温室气体排放量刷新历史纪录,全球气温再破新高,气候影响日益加剧、速度加快。帮助弱势群体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尚未到位。与此同时,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程过半之际,大多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相关工作偏离了轨道。积极的一面是,随着《全球化学品框架》的正式达成,有关全球塑料污染的文书工作取得进展,治理污染和废弃物的努力因此得到了一针强心剂。多国通过了一项跨国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条约,同时相关部门发布了重要指导方针,帮助私营部门减少对自然的影响,这推动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步伐。最后,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28次会议,简称COP28)发出明确呼吁,要求各国通过转型摆脱化石燃料,同时提出了全球适应目标框架,决定将损失和损害基金投入运行,并做出可持续制冷、甲烷减排、将可再生能源具体目标增至三倍以及取得自然行动突破等方面的新承诺。
在自然行动中,环境署正在引领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自然界的行动。由于自然是社会和经济的支柱,这项工作支持保护水下生命和陆地生命,以及其他目标。2023年,环境署的多项工作重点放在帮助各国实施《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BF)。在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环境署正在智利、斯里兰卡等21个国家牵头24个项目,以保护并恢复一系列陆地和海洋景观。2023年,这项工作为56公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了支持。此外,还建立了25.4万公顷的保护区,保护并恢复了11万公顷的森林。
在污染行动上,环境署正在帮助各国逐步淘汰危险化学品,约束一次性塑料制品,关闭露天垃圾场,改善空气质量并打造循环经济。应对污染和废弃物危机是确保良好健康和福祉、提供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建设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建立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以及保护水下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3年年初,环境署发布了《防范超级细菌》报告。报告深入讨论了环境退化对助长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影响,共有70个国家的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9.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23年全球资源展望》
过去五十年来,地球自然资源的开采量增加了两倍,这与世界许多地区的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水平物质消费有关,在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尤其如此。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主办的国际资源委员会今天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60年,材料开采预计将增加60%,这不仅会破坏全球致力于气候、生物多样性和污染目标的努力,还会影响经济繁荣和人类福祉。
《2024年全球资源展望》由国际资源委员会与全球各地的作者共同编写,于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期间发布。报告呼吁进行全面彻底的政策改革,让人类实现量入为出,并将预计资源使用量的增长减少三分之一,同时发展经济,改善福祉,并将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程度。报告发现,资源使用量从1970年的300亿吨增至1060亿吨,即每人每天的平均材料使用量从23公斤增至39公斤,对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总体而言,资源开采和加工占温室气体排放的60%以上,占空气污染所产生的健康影响的40%。
生物质(如农作物和林业)的开采和加工在与土地相关的生物多样性损失和水资源压力中占比90%,同时也占到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分之一。同样,化石燃料、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如沙子、砾石、粘土)的开采和加工总共占全球排放量的35%。
“气候变化、自然环境丧失和污染这三重地球危机源于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危机。我们必须与自然合作,而不仅仅是利用自然,”环境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说,“降低交通、住房、食品和能源系统的资源耗用强度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并最终让所有人都拥有一个公正、宜居地球的唯一途径。”
全球资源利用的核心是根本上的不平等:与低收入国家相比,高收入国家消耗的材料多出六倍,产生的气候影响高出十倍。在过去50年里,由于自身基础设施的增长以及资源密集型生产流程从高收入国家转移而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资源使用量增加了一倍多。与此同时,低收入国家的人均资源使用量和相关环境影响一直保持相对较低的水平,自1995年以来几乎没有变化。
在消费水平极高的地方,倘若更加注重降低资源和材料消费水平,与促进生产和资源效率的行动形成互补,就可以相较于历史趋势减少约30%的全球资源利用,同时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改善生活,并且不超出地球资源可以承受的界限。
在资源利用需要增长的情况下,可以实施战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单位资源的价值,并以非资源密集型的方式满足人类需求,从而使资源利用产生的效益远远超过开采速度,确保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符合气候、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性方面的国际义务。
10.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首份《全球生物基经济技术报告》
4月22日是国际地球母亲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正式发布《全球生物基经济评估:为绿色未来协同推进政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技术报告。该报告由复旦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NEP-IEMP)牵头撰写,为环境署发布的首份关于全球生物基经济评估的技术报告。
为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如何合理开发生物质资源,发展生物基经济并设计面向气候变化适应性的生物质资源可持续性管理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所谓生物基经济,指涉及使用生物技术和生物质生产商品、服务或能源的经济活动,其目标是减少能源和工业部门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目前全球已经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生物基经济发展战略。
《全球生物基经济评估:为绿色未来协同推进政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技术报告从政策、创新与可持续性三个维度出发,全面评估了全球生物基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全面梳理了全球不同国家生物基经济发展政策脉络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了生物基产品技术创新与应用前景,评估了生物基经济对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与生计改善的影响,并就生物基经济的气候变化减缓潜力、风险评估和适应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强调通过政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推进,促进全球生物基经济的发展,对实现一个更绿色的未来至关重要。
在报告中,撰写团队从系统思维出发,特别关注生物基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特性,针对生物能源、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基塑料和生物基大分子材料的技术创新,评述了不同产品的主导技术路径、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强调了生物基经济发展对土地使用、生物多样性与生计改善等多维度的潜在影响,指出生物基产品和生物燃料的需求改变了土地利用格局和农业生产方式,可能存在与粮食生产竞争、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等问题,凸显了采取可持续的实践和细致的土地利用规划来确保生物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还发现,尽管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能源在替代非可再生材料和化石燃料方面提供了气候缓解效益,但生物质资源的供应链也受到极端突发和缓慢发展的气候风险的影响,提高生物质利用的气候减缓效益,增强生物基产品供应链的气候变化韧性,对于实现可持续生物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生物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该报告为生物基经济发展中的不同利益群体提供了鼓舞人心和有价值的信息。”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级职员、UNEP-IEMP主任张林秀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