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发展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文缩写为UNE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成立于1945年11月16日,总部设于法国巴黎,现有193个成员国和12个准成员。其使命为“于人之思想筑起保卫和平的屏障”。
(一)成立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尚在肆虐的1942年,正在抗击纳粹德国及其盟国的欧洲各国政府在英国召开了同盟国教育部长会议(the Conference of Allied Ministers of Education,CAME)。战争还远未结束,但这些国家已经开始思考战后教育体系重建的问题。这一设想很快取得重大进展,并得到世界范围的支持。包括美国在内的更多国家决定参与到这一计划之中。战争一结束,在同盟国教育部长会议的提议下,关于建立一个教育与文化的专门组织的联合国会议即于1945年11月1-16日在伦敦召开。44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一致同意建立一个象征着真正的和平文化的组织。按照他们的设想,这个新的组织应建立“人类智慧与道德的团结”,从而防止爆发新的世界战争。会议结束时,三十七个国家签署了教科文组织《组织法》,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从此诞生。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事记
1946年教科文组织诞生。该组织在其第20个成员批准其宪章后正式成立。在其著名的序言中,该组织的成立章程指出,“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195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种族问题的第一份声明。
194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一项打击种族主义的重大全球计划。该计划是与包括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阿尔瓦·米尔达(Alva Myrdal)、阿尔弗雷德·梅特劳(Alfred Métraux)和米歇尔·雷里斯(Michel Leiris)在内的领先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合作建立的。教科文组织发表了1950年《种族问题声明》,宣布种族偏见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或理由。
1950年意大利和韩国的扫盲运动。教科文组织支持意大利、大韩民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全国扫盲运动。这些运动对现代教育系统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0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建立。1950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五届会议上,创建欧洲核子研究理事会(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CERN)的想法得到了认可。欧洲的知识分子、文化人士和科学家都明白,合作是重建和平的关键工具。有必要将几年前还在相互争斗的国家的欧洲研究人员聚集在一起,围绕同一个项目进行研究。
1952年《世界版权公约》(Universal Copyright Convention)。书中著名的©符号意味着它受到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版权公约》的保护。
195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努比亚运动。
1959年,埃及和苏丹政府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助其国家保护和拯救濒临灭绝的古迹和遗址。
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向会员国发出呼吁,开展国际运动,结果挖掘和记录了数以百计的遗址,拯救了一些重要的寺庙并将其迁至高处,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布辛贝和菲莱的寺庙群。
1970年《关于非法贩运文物的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1970年《公约》是由非洲和亚洲的新独立国家主导的一项倡议,这些国家对其文化遗产经常被掠夺到黑市上出售感到担忧。该公约赋予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权力,以防止对其国家宝藏的系统掠夺。这是第一个在和平时期保护文化的国际公约。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诞生。在可持续发展运动的最前沿,生物圈保护区被建立为 “培养皿”,用于寻找当地人的需求和环境之间的最佳平衡。它们证明了教科文组织在为当地居民创造可持续生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因自然资源而发生冲突的社区之间的和平方面的创新。
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这是世界上保护被认为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址的蓝图。它推动了国际合作,并为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资金和管理框架。
1990年教育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特权。尽管普遍受教育的权利在1948年被写入了《国际人权法》,但到1990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全世界有太多的儿童错过了。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了一次全球会议,制定了“全民教育”框架,以使免费初等教育成为世界各地所有儿童的现实。
1991年温得和克宣言和世界新闻自由。当非洲独立记者在纳米比亚的温得和克聚会,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自由、独立和多元化媒体作用的会议时,他们分享了他们和整个非洲大陆其他记者所面临的持续压力和暴力的经验。宣言要求各国政府应积极保护记者,为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提供更多机会,并应避免控制媒体,禁止国家对媒体进行垄断。此后,教科文组织建立了一个支持和保护记者的全球网络。
1997年关于人类基因组的世界宣言。人类基因组是人类的一整套遗传物质。科学家们呼吁就改变种系的伦理意义进行公开辩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人类基因组是 “人类的遗产”,并认为它应该得到保护并传给后代,科学的进步需要从人权的角度来考虑。
2001年《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我们的大洋、海洋、湖泊和河流在表面之下隐藏着无价的、基本上不为人知的遗产,并加以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实施了这项公约,以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免遭掠夺、全球变暖、酸化和水污染。
2003年《非物质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社区内代代相传的做法、代表作、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经过60年在这一领域的工作,《公约》是国际社会第一个有约束力的多边文书,旨在保护和提高这一遗产的地位。
2005年《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公约》的通过是国际文化政策中的一个里程碑。全球社会正式承认了艺术家和文化专业人员制作的文化表现形式的双重性质,即文化和经济性质。
2015年廷巴克图陵墓的修复。廷巴克图陵墓在被极端分子破坏三年后,通过当地工匠在国际支持下开展的非凡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面修复。这些建筑中最古老的是建于13世纪。其中16座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14座在2012年被摧毁,代表了当地社区和人类的悲惨损失。
2018年“重振摩苏尔精神”。摩苏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于2014年被达伊什占领。在三年可怕的占领和冲突之后,该城市的遗产变成了废墟。宗教遗迹和文化古物遭到严重破坏,成千上万的居民流离失所,依靠人道主义援助。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一项重大倡议,通过文化和教育与居民接触,重建该城市。
2020年“支持贝鲁特(Li Beirut)”。2020年8月,黎巴嫩贝鲁特发生两次毁灭性的爆炸后,教科文组织协调了学校的重建工作,并动员国家和国际组织及专家来保护该市严重受损的教育系统和文化遗产。
2020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教科文组织一直处于国际努力的前沿,以减轻和打击COVID-19的爆发和公共卫生危机。教科文组织开发了确保教育连续性的工具,与一个全球教育联盟一起,汇集了180多个公共和私营合作伙伴,并提供了全球学校关闭的实时数据。在博物馆、文化遗址、音乐会和文化实践及工作受到威胁的时候,教科文组织带头发起了“坚韧艺术”全球运动(ResiliArt),组织了数百场辩论会,以支持和重塑文化政策。COVID-19提醒我们,当我们面对一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时,科学合作是关键。它也鲜明地提醒我们,在谣言盛行的时候,高质量、可靠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2021年11月,教科文组织发布了题为《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的全球报告。该报告提出,教育不仅对个人生活至关重要,也对人类共同未来意义非凡。报告呼吁推动教学法改革、保护学校,确保个人终身受教育的权利,鼓励全球团结与国家间合作,从而塑造更可持续和公正的未来。
2021年11月,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了第一份针对人工智能问题的全球准则性文书——《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该建议书旨在促进人工智能为人类社会带来的优势,并预防其风险。本建议书将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道德指南和全球规范的压舱石,在数字世界中建立起对法治的尊重。
2021年,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教科文组织开放科学建议书》。该建议书界定开放科学的原则和共同价值观,并确定开放数据的具体措施,促进知识快速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2022,教科文组织与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以及奥地利联邦欧洲和国际事务部共同举办了“记者安全:保护媒体,保护民主”会议,以纪念《联合国记者安全行动计划》推行十周年,重新承诺和定位该计划的目标和成就。10年来,该计划获得了联合国秘书长支持。在该计划的支持下,数十个宣言、决议和其他规范性文本得以出台。
(三)组织机构
1. 大会
大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代表组成,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参加者包括成员国、准成员、以及非成员国的观察员、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每个国家有一票,不论大小和交纳会费的多少。
大会决定组织的政策和主要工作路线。它的职责主要是制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和预算。它还选举产生执行局成员,并每隔四年任命一任总干事。大会的工作语言是阿拉伯语、中文、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
2.执行局
执行局负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体管理。它为大会的工作做准备,并确保大会决议正确实施。执行局的功能和职责主要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和大会制订的规则和条例。
每隔两年大会为执行局制订具体的工作职责。其他职能则主要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联合国、专门的联合国机构和其他政府间组织签订的协议。
执行局的58个成员由大会选出。这些代表的选出主要是体现了他们各自代表的文化多样性,以及他们各自的地理区域。要在世界不同区域之间达成平衡有时需要一些有技巧的协商,从而体现组织的广泛代表性。执行局一年举行两次会议。
3.秘书处
秘书处是该组织的执行部门。它由总干事及其任命的工作人员组成。工作人员分为专业人员和一般事务人员两类。大约有700名工作人员在教科文组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53个办事处工作。
(四)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
1. 人物生平
奥德蕾·阿祖莱(Audrey Azoulay),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1972年出生在巴黎一个摩洛哥裔犹太人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位银行家,还是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的顾问之一,母亲是一名作家。阿祖莱在巴黎第九大学和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分别取得管理学和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与许多法国政治精英一样,她曾就读巴黎政治学院和法国国家行政学院。毕业后,她在国家机构“媒体发展处”公共视听部门担任主任,并从2006年起在法国国家电影中心工作了8年。
因受法国前总统奥朗德赏识,她从2014年至2016年担任法国总统文化顾问,并于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出任文化部部长,其间,她尤其关注战乱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2017年10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在巴黎就下任总干事提名人选进行第五轮投票,阿祖莱胜出,成为执行局推举的唯一总干事候选人。同年,11月10日,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巴黎审议批准了阿祖莱出任该组织总干事的提名,她于2017年11月15日正式就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任总干事,任期至2021年,并于2021年11月获得连任,自此她成为了继伊琳娜·博科娃之后,该组织历史上第二名女性总干事。阿祖莱在当选后表示,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目前面临困境,但在世界面临诸多挑战的今天,该组织在全球范围内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她会满怀热情地为推动该组织的工作而努力。
2. 访问中国
2018年16日至19日奥德蕾·阿祖莱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与她进行了会面,这是中国国家主席第一次接待来访的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而教科文组织亦是习近平主席曾访问的第一个联合国组织。自2014年访问教科文巴黎总部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新时代。
访华前夕奥德蕾·阿祖莱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当今世界面临着诸多全球性挑战,如极端主义、气候变化等,没有国家能够独自应对,找到长期解决办法需要依靠多边主义,各国共同商议,并发挥国际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践行多边主义,认可和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命,因此我在上任初期就决定前往中国访问”。
本次访问加强了中国与教科文组织间的深入理解和交流。会面中习近平主席强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全球最大的智力合作组织,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系持续稳定发展,这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繁荣。中方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坚定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促进世界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愿深化双方合作,共同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助力发展中国家教育、科技、文化事业进步。阿祖莱也表示,当今世界,孤立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国际社会应开放包容,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对话交流,这也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感谢中国的坚定支持,高度评价双方合作,赞赏中方致力于多边主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中方理念高度契合,赞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为世界和平、安全与合作作出贡献。
3. 成功连任
2017年提名胜出后阿祖莱承诺,上任后会致力于“恢复教科文组织的信誉以及成员国之间的信任”。那时的她即将面对的是一个被71年光阴和各种矛盾侵蚀的组织。近年来,教科文组织的财务危机日益凸显。应缴纳22%会费的美国从2011年起拒绝缴费,2017年一退了之,彻底赖掉拖欠的5亿美元会费。日本、英国等国也因种种原因拖欠会费,令该组织财务状况雪上加霜。
自上任以来,阿祖莱不断推动教科文组织内部革新,以提高工作成效。在2020年7月贝鲁特发生毁灭性爆炸事件后,教科文组织采取积极干预措施,重建了近90所学校,并持续在遗产和文化领域采取行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亿儿童和青少年的受教育权面临威胁。教科文组织建立全球教育协调机制,确保了112个国家的教育机构正常运转,再次展现杰出的应对能力。这一新的势头在教科文组织的预算上亦得到体现。教科文组织的经费来源包括会员国会费和自愿捐款,2020-2021年预算总额达到14亿美元。2017-2021年自愿捐款相较上一个4年期增长了50%。
2021年11月9日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法国首都巴黎开幕。大会审议了阿祖莱担任该组织新一任总干事的提名,并以投票方式确认其连任。阿祖莱当天在169张选票中赢得155票支持,以绝对优势获得连任。并于22日正式开启了她的新一任4年任期。阿祖莱在当选后表示,这一投票结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重新团结的标志。“过去4年,我们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拾公众信任”。在会后的媒体见面会上,阿祖莱在回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的提问中表示,中国是整个联合国系统的重要合作伙伴,教科文组织将继续同中国加强对话,提升合作。相信在未来双方的共同努力推动下,中国定能在教育、科学、文化领域与世界有更为深入和广泛的交流,这将有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对于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教科文组织总部
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主楼位于巴黎的丰特努瓦广场,落成于1958年11月3日。其“Y”型设计是由3名不同国籍的设计师在一个国际委员会的指导下确定的。总部大楼别名“三角星”,整座大楼矗立于72根混凝土桩柱之上。此建筑在全世界享有盛名,这不仅是因为它是著名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更在于其卓越的建筑价值。主楼落成之后,另外3座建筑相继拔地而起。第二座建筑被亲昵地称为“手风琴”,拥有铜质褶皱顶棚,用来举办大会全体会议的会议厅就坐落于此。第三座建筑为立方体形。最后的第四座建筑是围绕6个小型的下沉内院在地下加盖的两层办公区域。
三座总部建筑的设计图是由以下建筑师共同制定的:
l 布劳耶(Marcel Breuer),美国建筑师,曾在美国及多国的大学与艺术学院任教和授课,撰写过多篇被广泛刊登的艺术和建筑类文章。他设计的重要项目包括莎拉·劳伦斯学院的中心大楼和剧院、格罗斯波因特公共图书馆以及费尔班克斯和安克拉治的机场航站楼等。
l 内尔维(Pier Luigi Nervi),意大利工程师、建筑师、教师和作家,在意大利设计并建造了许多建筑,包括体育馆、剧院、工厂、商场和机场航站楼等,这些建筑对钢筋混凝土的用法独具匠心。
l 泽尔福斯(Bernard Zehrfuss),法国建筑师,为许多政府机构和私人组织担任过顾问,曾赢得过罗马大奖。他的作品包括法国国家机械化工业中心、塞纳河畔弗兰的雷诺汽车厂和法国、阿尔及利亚与突尼斯的许多住宅项目等。
教科文组织的这一建筑群中藏有许多艺术杰作,各建筑也都面对公众开放。从丰特努瓦广场新址设计得到批准开始,教科文组织就委托许多著名艺术家创作用于装饰的艺术作品。部分作品的设计中亦蕴含了教科文组织竭力建立并维护的世界和平理念。此后,教科文组织又陆续购置了一些艺术作品。还有一些藏品来自于会员国的赠予,其中包括毕加索(Picasso)、米罗(Miró)、考尔德(Calder)、艾豪(Erró)、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奇利达(Eduardo Chillida)、摩尔(Henry Moore)、塔马约(Rufino Tamayo)和野口勇(Isamu Noguchi)等艺术家的作品。无论知名或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在这座世界博物馆中均有其一席之地,世界各地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愿景使命及主要职能
(一)愿景使命
政府的政治或经济措施并不足以获得人民长期的鼎力支持。对话和相互理解是建立和平的基础,人类智慧与道德的团结是建立和平的前提。
在此精神指导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发展教育,消除仇恨、倡导包容,培养全球公民。教科文组织致力于确保每个儿童和公民都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通过弘扬文化遗产、倡导文化平等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促进科学计划与政策,以此作为发展与合作的平台。同时,教科文组织支持言论自由,这不仅是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保证民主与发展的关键条件。作为孕育思想的摇篮,教科文组织帮助各国落实国际准则、管理各项促进思想自由交流和知识共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立是对以种族歧视和反犹太主义暴力行径为特点的世界大战的回应。70载光阴荏苒,诸多争取自由的斗争已经取得胜利,教科文组织肩负的使命一如既往地关乎世界的命运。长期以来,文化多样性受到的攻击持续不断,各种形式的排斥、对科学事实的否认、针对言论自由的威胁都挑战着和平与人权。因此,重申教育、科学和文化领域的人文使命仍是教科文组织的职责所在。
(二)主要职能
1. 教育
“教育改变生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设和平、消除贫困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使命的核心。
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是全民享有的一项终身人权,在保障教育机会的同时,还必须保障教育质量。教科文组织是唯一一个肩负教育领域各个层面任务的联合国机构。它被赋予通过可持续发展目标4(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4, SDG4)引领《2030年教育议程》(Education 2030 Support)的职责。《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 , FFA)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路线图,其核心主张为“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
可持续发展目标4包含10个分目标,分别对应教育的不同方面。 其中7个分目标是希望达成的预期成果,3个分目标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
l 7个成果目标:
4.1 普及中小学教育:到2030年,确保所有男女童完成免费、公平和优质的中小学教育,并取得相关和有效的学习成果。
4.2 幼儿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到2030年,确保所有男女童获得优质幼儿发展、看护和学前教育,为他们接受初级教育做好准备。
4.3 公平的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到2030年,确保所有男女平等获得负担得起的优质技术、职业和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教育。
4.4 获得体面工作的相关技能:到2030年,大幅增加掌握就业、体面工作和创业所需相关技能,包括技术性和职业性技能的青年和成年人数。
4.5 性别平等和教育包容:到2030年,消除教育中的性别差距,确保残疾人、土著居民和处境脆弱儿童等弱势群体平等获得各级教育和职业培训。
4.6 青少年扫盲:到2030年,确保所有青年和大部分成年男女具有识字和计算能力。
4.7 教育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公民意识:到2030年,确保所有进行学习的人都掌握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具体做法包括开展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生活方式、人权和性别平等方面的教育、弘扬和平和非暴力文化、提升全球公民意识,以及肯定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l 3个实现手段:
4.a 有效的学习环境:建立和改善兼顾儿童、残疾和性别平等的教育设施,为所有人提供安全、非暴力、包容和有效的学习环境。
4.b 奖学金:到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大幅增加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提供的高等教育奖学金数量,包括职业培训和信息通信技术、技术、工程、科学项目的奖学金。
4.c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到2030年,大幅增加合格教师人数,具体做法包括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开展师资培训方面的国际合作。
自创建以来,教科文组织始终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引导教育发展,强化世界各地教育体系,通过以性别平等为基本原则的教育应对当代全球挑战。
教科文组织的工作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发展问题。主题包括全球公民和可持续发展、人权和性别平等、健康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以及技术和职业技能发展。
2. 文化
在如今这个相互交融的世界,文化无疑拥有改变社会的力量。文化有诸多表现形式——从我们珍视的历史遗迹、博物馆,到传统习俗以及当代艺术形式,它以众多方式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遗产是身份认同的来源之一,也为遭到突发变故和经济波动影响的社区注入了凝聚力。创造力能够协助构建开放、包容和多元的社会。遗产与创造力均为一个有活力、创新、繁荣的知识社会奠定了基础。
一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保护我们的遗产,促进创造力的发展”(Protecting Our Heritage and Fostering Creativity)为目标及口号助力世界范围内各项文化遗产保护。教科文组织坚信,没有充分的文化元素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确,只有采用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以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公开对话为基础,才能实现持久、包容与公平的发展。然而,直到不久之前,发展对策里仍缺失文化这一内涵。
为确保文化在发展战略与发展过程中的合理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了一套三管齐下的措施:(1)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倡导文化与发展;(2)协同国际社会制定明确的政策与法律框架;(3)同时脚踏实地的支持政府与当地利益相关方保护遗产、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及鼓励多元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各项文化公约涵盖范围广、内容丰富,为国际合作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平台,并以人权和共同价值观为基础,创建了一套完整的文化治理体系。这些国际条约力图保护和维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其中包括考古遗址、非物质遗产、水下遗产、博物馆藏品、口头传统等。这一系列的条约旨在支持创造、创新,以及催生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
l 拓展链接——相关公约: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
《保护文化多样性国际公约》(2001)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
3. 自然科学
通过科学创造知识、获得理解,我们能够找到应对当今尖锐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挑战的措施,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构建绿色社会的方法。由于一国无法单独实现可持续发展,国际科学合作不仅协助发展科学知识,还致力于构建和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助各国在科学、技术与创新(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STI)领域进行投资、制定国家科学政策、改革国家科学体系,并充分考虑各国的特点,通过STI的相应指标与统计数据提升国家的监控与评估能力。
光有科学政策还不够。应当开展不同层次的科学和工程教育、提升研究能力,从而让国家因地制宜地解决各自面临的问题,并在国际科技领域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在科学与社会层面,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以及公众的科学参与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二者能构建出人民拥有必要的知识以做出专业、个人和政治抉择的社会,也能让人民参与探索这个振奋人心的世界。当地的知识体系在与自然环境进行长期而紧密的联系中发展,而其他的知识体系则应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
科技赋予了社会和公民力量,却也涉及了伦理选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成员国一道,努力在科技运用方面,尤其是在生物伦理领域中做出明智的抉择。
水是生命的基础,确保全球的水资源安全是实现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地了解水循环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和城市用水的分布与特征均有利于科学管理淡水资源以塑造健康环境,也能够满足人类的相关需求。
对地球历史和矿产资源的科学了解,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知识帮助我们理解如何管理这颗星球,从而创造和平且可持续的未来。
(1)科技创新投资
科技创新投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如今,对绿色能源技术的探索既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并创建更加绿色的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支持各国进行科技创新投资,促进各国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帮助包括非洲20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制定科学政策,评估并促进科技创新投资。每五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都会监测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新投资支持体系并分析新趋势。
在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科学、技术和创新全球评估项目,以拓宽标准的科技创新投资评估体系,并将各国国情特点以及有关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新知识纳入考虑范围。全球科学政策信息网络是一个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包括最新最全的科技创新投资政策及实践的信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时还推动科学管理体系的发展,确保各级政府的决策都将科学知识纳入考量。科学管理体系包括科技专家、科学技术办公室和国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创新是将科学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并创造就业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推动科技园的规划和建设,并委派专人管理,将科技探索、商业和政府机构在空间上聚于一处,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孵化、员工培训和市场发展。
(2)构建科学和工程能力
科学政策本身并不足以促进社会发展。我们还应加强各国科学和工程领域各层次的研究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各自的领域内,解决特定问题,并在国际科学技术的舞台上发挥作用。
各国都应有能力使用科学、技术和工程知识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例如健康、农业、通信、能源、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问题。因此,各国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科技政策和管理体系,还应有能力进行科学探索,这需要各层次的科学教育和众多资深的大学及科研机构。来自国内科学研究或国际科技输入的科研能力在处理当今可持续发展问题时可能面临挑战。尤其在非洲,由于极度缺乏工程师,工程技术难以发挥作用。工程学课程应更多关注寻找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吸引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将智慧投入工程事业中。
对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而言,构建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并理解可再生能源知识至关重要。创造科学网络和获取科学信息对构建强有力的全球合作科研基础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水资源安全
洁净的饮用水是人类最珍贵的资源,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人类活动。水资源关乎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既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也可以限制社会发展,既可以让人们生活美满,也可以让人遭受痛苦,既能够产生合作,也能够导致冲突。
水资源是可再生的,但又是有限的。它虽然可以循环再生却不能够被替代,因而面临着来自人口增长、城市化、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多方面的严重压力。
为了水资源的安全,我们必须保护脆弱的水循环系统,减轻任何与水资源相关的伤害,例如洪水和干旱,保障水资源供给,并在一个包容和平等的基础上管理水资源。
这需要展开跨部门、跨国家、跨制度的合作。水资源综合管理致力于将所有相关部门、政治实体和机构结合,以达到水、食物和能源的安全。这要求将水资源的不同用途共同纳入考虑,并构架一个体系,使不同利益集团在面临未来挑战和不确定因素时作出一致选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致力于通过多种途径构建这一科学知识基础,帮助各国通过可持续方式管理水资源。这些努力包括国际水文计划(International Hydrological Programme,IHP)、《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位于荷兰的水资源教育机构。
(4) 地质、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减少贫困和经济发展提供最基础的资源,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环境、社会发展议题的首要目标。地球科学有助于我们攻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地球科学对理解当前的全球变化、保护地球并使各国有效管理矿产资源至关重要。国际科学地质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Programme,IGCP)旨在促进地质科学方面的国际合作,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科研项目和地质学家。他通过扶持特定项目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包括减轻自然灾难、发展区域医疗和矿物及地下水资源开采。自1972年创办以来,已有超过150个国家参与到超过340个有关地质的国际合作项目中,极大地推动了地理资源知识的发展和地质学家网络的构建。
对地球更好的理解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延续人类社会的未来同样至关重要。人类是地球生物圈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过去的40余年中,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 MAB)一直在研究人类活动的范围和生态圈中的其余部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生态圈保护网络显示,大约120个国家中的超过600个各异的生态圈保护体现了人类与自然长期共存的典范被高度赞扬。
这些生态圈保护显示了通过科学、教育和民主的方式保障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同时促进创新性的可持续发展。MAB关注生物圈保护中的特定生态系统,包括山地、旱地、热带森林、城市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海洋、岛屿和海岸生态系统。生物圈保护正在被愈加广泛地用作考察减轻和适应气候变化、绿色经济的试点工具。
生物多样性的骤减同气候变化一起,是当今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多样性倡议于2011年启动,旨在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自然、社会和人类科学、文化、通讯的知识用于丰富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国际政策。它结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跨学科工作。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跨学科项目从长远考虑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对近期成立的政府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工作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参与其中)做出了贡献。政府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工作组致力于为公共决策和生物多样性大会提供准确公正且实时更新的科学信息,正如政府间气候变化工作组之于气候变化大会。
(5)科学推动社会发展
科学是最伟大的集体尝试。它确保人们拥有更长和更健康的人生、检测人们健康状况、为疾病提供治疗药物、减轻人们的痛苦、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品和能源并让我们生活得更加欢乐和幸福。更为重要的是,科学滋养我们的精神。
科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抚慰我们对宇宙的强烈好奇。换言之,科学是最重要的一类知识。生活中,科学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创造新知识、改善教育,到提高生活质量,它为我们的社会谋得福利。同时,科学还要反应社会需求和全球挑战。公众对科学的认知与理解以及民众的参与,对用科学武装民众、让他们做出正确选择至关重要。政府需要依据科学知识出台政策,同样,立法机关也需要基于在最新的科学知识解决社会议题。各国政府和普通民众需要理解全球挑战背后的科学道理,用科学的语言面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另一方面,科学家也需要理解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问题,让科学的成果关乎社会现实。当今我们面临的挑战超出了单一学科的界限,横跨创新的生命周期——研究、发展与应用。而科学、技术与创新应当知道我们追求更平等、更可持续的发展。
(6)科学与技术伦理
自上世纪70年代参与提升国际对生命科学伦理的思考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持续构建和强化论理学者、科学家、政策制定者、法官、记者和民间社会的联系,协助各成员国制定有关科学技术伦理议题的可靠的政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拥有以下主要职能:
思想实验室——通过组织跨学科、跨种族、跨文化的思想大会提出新出现伦理挑战的解决办法。
职能的执行机构有:
l 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
l 政府间生物伦理委员会;
l 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
标准制定——进行国际规范制定活动,如:
l 人类基因组与人权的世界宣言 (1997);
l 人类基因数据的国际宣言 (2003);
l 生物伦理与人权的世界宣言 (2005);
l 持续讨论修订1974年关于科研人员状态的建议书 (2011~);
l 正在进行的有关气候变化伦理原则的讨论 (2009~)。
信息交换中心——建立并发展国际伦理道德观察站,一个包含最新的世界伦理机构、专家、立法机构、行为宣言和教学项目的免费信息库。
能力建设——为各成员国提供必要工具和技术支持,以提高各国伦理基础,包括:
l 协助生物伦理协会;
l 伦理道德教育项目;
l 支持各国基于伦理准则的应对环境变化政策。
促进国际合作——与科学技术伦理相关的重要国际机构开展合作,通过联合国际构建生物伦理委员会促进各成员间的协调。
4. 社会与人文科学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元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努力坚持完成基本的人道主义使命,帮助人们相互理解与合作,以构建持久的和平。而此时增加的全球性挑战和威胁,如不平等、排斥、暴力和宗派主义加剧了局部地区的紧张局势,破坏了人类间的凝聚力,因此,国际社会各成员之间学会如何共处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单靠并肩共存来维系不同社会之间的和平显然已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学会共同生活、联合行动,本着促进多元化和相互理解的价值观应对冲突。为帮助成员国和整个国际社会应对上述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力图加强人们对“他者”以及相互依存的理解,并协同各方对未来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进行分析。
教科文组织不仅介入政策的制定和实践还协助成员国和合作伙伴更好地理解社会动态,尤其是通过“教科文组织政府间社会变革管理计划”(Managemen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s Programme, MOST)与“和平文化与非暴力计划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积极支持有关民主与全球公民、跨文化对话、和平与人权教育以及和平建设的相关行动。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竭力推进体育运动的发展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打击使用兴奋剂的行为,以及任何阻碍体育在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欺骗性行为。教科文组织还始终坚持确保健康与教育不是富人的专利,积极履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5. 传播与信息
依照教科文组织“运用文字与图象促进思想之自由交流”的使命,传播与信息部门致力于实现言论自由、促进媒体发展、帮助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
教科文组织在该领域的项目推动落实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其中的目标4、5、8、9、10、11、13、16和17),尤其关注数字时代中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转变。
在《联合国关于记者安全的行动计划》框架之下,教科文组织在网络和现实世界中努力推进言论自由和记者安全。传播与信息部门通过提高公众认知、持续监测工作和能力建设活动,以及向成员国提供技术支持,来打击网络仇恨言论和虚假及错误信息。
教科文组织还通过推动开放的方案,包括开放教育资源、边缘化群体资源获取和网络空间多语言环境,来促进信息和知识的普遍获取。
教科文组织不但开发媒体和信息素养课程,促进媒体运作和性别平等,还鼓励对当下危机和紧急局势进行媒体报道。教科文组织采取统观全局的方针,通过丰富内容、受众、来源和系统的多样性,不断为媒体多元化做出贡献。
此外,传播与信息部门还统筹教科文组织的人工智能部门进行跨部门工作,包括应对人工智能对教科文组织各职能领域带来的影响、推广人工智能的使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以人为本的发展和基于伦理原则、尊重人权的人工智能应用。
传播与信息部门推出了“互联网普遍性指标”,会员国可依据该指标体系倡导的ROAM(权利、开放、可及、多方)原则评估本国互联网发展状况。在“世界记忆”项目(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 MoW)中,教科文组织与各成员国密切合作,确认和保护世界文献遗产,给公众创造接触这些遗产的机会,使所有人、包括我们的后代都能从中受益。传播与信息部门的工作得到了“国际传播发展计划”(IPDC)和“全民信息计划”(IFAP)的支持。
三、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一)中国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系
中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始成员国之一。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该组织内恢复合法席位,并出席了此后历届大会。自1972年起连任执行局委员至今。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重要演讲,彭丽媛教授应邀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2018年,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访华,受到习近平主席接见。2015年我国在教科文组织设立女童和妇女教育奖。此后,在教科文组织内设立“中非多边教育合作信托基金”,向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长城奖学金名额。截至目前,我国拥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5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42项,均居世界前列。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疫情无国界,对中国人民遭受疫情所受苦难表示感同身受,深表同情。2021年7月16日至31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召开。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信,孙春兰副总理出席大会开幕式宣读贺词并致辞。大会一致通过《福州宣言》,重申世界遗产保护和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以及携手努力、共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
(二)中国入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名录》(The World Heritage List)于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时建立。世界遗产委员会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次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将成为世界级的名胜,可接受“世界遗产基金”提供的援助,还可由有关单位组织游客进行游览。由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能够得到世界的关注与保护,提高知名度并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国都积极申报“世界遗产”。
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公约》,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截至2021年7月25日, 中国已有56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8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中排名第一位。
1.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l 明清故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北京故宫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沈阳故宫作为其扩展项目也被列入其中,目前称为明清故宫(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北京故宫作为五个世纪(1416-1911)最高皇权的皇宫, 包含近一万间房间及其家具陈设与工艺,众多殿宇及花园景观, 是明清两朝中华文明的无价见证。沈阳清朝故宫建于1625-1626年至1783年间,共有114座建筑,其中包括一个极为珍贵的藏书馆。沈阳故宫是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在将权力扩大到全国中心、迁都北京之前,朝代建立的见证,后来成为北京故宫的附属皇宫建筑。这座雄伟的建筑为清朝历史以及满族和中国北方其他部族的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证。
l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中的成千上万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秦始皇,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周围围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而设计建造的。陶佣们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l 莫高窟: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l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2公里处,遗址的科学考察工作仍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至11000年的新人类遗迹。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罕见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l 长城:公元前约220年,秦始皇下令将早期修建的一些分散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长城的修建一直持续到明代(1368-1644年),终于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军事设施。长城在建筑学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l 武当山古建筑群:这里的宫殿和庙宇构成了一组世俗和宗教建筑的核心,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的建筑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14-17世纪)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l 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布达拉宫自公元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藏传佛教及其在历代行政统治中的中心作用。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3700米的红色山峰之上,由白宫和红宫及其附属建筑组成。大昭寺也建造于公元7世纪,是一组极具特色的佛教建筑群。建造于公元18世纪罗布林卡,曾经作为达赖喇嘛的夏宫,也是西藏艺术的杰作。这三处遗址的建筑精美绝伦,设计新颖独特,加上丰富多样的装饰以及与自然美景的和谐统一,更增添了其在历史和宗教上的重要价值。
l 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位于河北省境内,修建于公元1703年至1792年,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他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及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历史遗迹。
l 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孔子是公元前6至5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为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子的坟墓,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大力推崇。
l 庐山国家公园: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以及儒学的里程碑建筑,完全融汇在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之中,赋予无数艺术家以灵感,而这些艺术家开创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自然的审美方式。
l 平遥古城:平遥古城建于14世纪,是现今保存完整的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其城镇布局集中反映了五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与银行业有关的建筑格外雄伟,因为19至20世纪初期平遥是整个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l 苏州古典园林:没有任何地方比历史名城苏州的九大园林更能体现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理想。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杰作。这些建造于11至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l 丽江古城: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数个世纪的洗礼,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l 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北京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地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l 天坛:天坛建于15世纪上半叶,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人神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l 大足石刻: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极高的艺术品质、丰富多变的题材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和谐相处局面。
l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规划、古建筑和装饰,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l 明清皇家陵寝:位于辽宁省的清朝盛京三陵建于17世纪,是继2000年和200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明朝寝陵之后的三座清朝皇家寝陵,分别为永陵、福陵和昭陵,是开创满清皇室基业的皇帝及其祖先的陵墓。寝陵遵照中国传统的占卜和风水理论而建,饰以大量以龙为主题的石雕、雕刻和瓦片,展示了清朝墓葬建筑的发展。盛京三陵及其众多建筑将以前朝代的传统和满族文化的新特征融为一体。
l 龙门石窟: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包含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316至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中国艺术藏品。这些艺术作品全部反映佛教宗教题材,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l 青城山—都江堰:都江堰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至今仍控制着岷江的水流,灌溉着成都平原肥沃的农田。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因许多古庙著称。
l 云岗石窟:云岗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现存洞窟252座、石像51000尊,代表了5世纪至6世纪时期中国高超的佛教艺术成就。“昙曜五窟”整体布局严整,风格和谐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的第一个巅峰。
l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此遗址包括3座王城和40座墓葬的考古遗迹——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4座王陵及26座贵族墓葬。这些都属于高句丽文化,从公元前37年到公元668年,高句丽王朝一直统治中国北部地区和朝鲜半岛的北部,这里的文化因此而得名。五女山城是唯一部分挖掘的王城。国内城位于今天的集安市内,在高句丽迁都平壤之后,与其他王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丸都山城是高句丽王朝的都城之一,城内有许多遗迹,其中包括一座雄伟的宫殿和37座墓葬。一些墓葬的顶部设计精巧,无需支柱就可支撑宽敞的墓室,还能承载置于其上的石冢或土冢。
l 澳门历史城区:澳门是一个繁华兴盛的港口,在国际贸易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从16世纪中叶开始,澳门就处于葡萄牙统治之下,直到1999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历史城区保留着葡萄牙和中国风格的古老街道、住宅、宗教和公共建筑,见证了东西方美学、文化、建筑和技术影响力的交融。城区还保留了一座堡垒和一座中国最古老的灯塔。此城区是在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中西方交流最早且持续沟通的见证。
l 殷墟:殷墟考古遗址靠近安阳市,位于北京以南约500公里处,是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至1046年)的古代都城,代表了中国早期文化、工艺和科学的黄金时代,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最繁荣的时期。在殷墟遗址出土了大量王室陵墓、宫殿以及中国后期建筑的原型。遗址中的宫殿宗庙区拥有80处房屋地基,还有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王室成员大墓“妇好墓”。殷墟出土的大量工艺精美的陪葬品证明了商代手工业的先进水平,现在它们是中国的国宝之一。在殷墟发现了大量甲骨窖穴。甲骨上的文字对于证明中国古代信仰、社会体系以及汉字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写体系之一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l 开平碉楼与村落:开平碉楼与村落以广东省开平市用于防卫的多层塔楼式乡村民居碉楼而著称,展现了中西建筑和装饰形式复杂而灿烂的融合,表现了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开平侨民在几个南亚国家、澳洲以及北美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海外开平人与其故里的密切联系。此次收录的遗产包括四组共计20座碉楼,是村落群中近1800座塔楼的代表,代表了近五个世纪塔楼建筑的颠峰,也展现了散居国外的华侨与故土之间仍然紧密的联系。这些建筑分为三种形式:由若干户人家共同兴建的众楼,为临时避难之用,现存473座;由富有人家独自建造的居楼,同时具有防卫和居住的功能,现存1149座;以及出现时间最晚的更楼,为联防预警之用,现存221座。也可分为石楼、土楼、青砖楼、钢筋水泥楼,反映了中西方建筑风格复杂而完美的融合。碉楼与周围的乡村景观和谐共生,见证了明代以来以防匪为目的的当地建筑传统的最后繁荣。
l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建于15至20世纪期间,位于台湾海峡内陆地区福建省西南部,分布在120多公里范围内,共包含46栋建筑物。这些建造在稻田、茶叶和烟草田间的土楼为土质建筑。土楼通常为多层,建筑内沿为圆形或方形,每座土楼可供800人居住。土楼最初是为防御目的而建造,作为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土楼实际上成为了村寨,常常被称为“家族的小王国”或“繁华的小城市”。土楼的外墙高大坚实、屋顶覆以瓦片,形成宽阔的屋檐。最精致的建筑可以追溯到17和18世纪,它体现了一种特定类型的公共生活和防御组织,并且体现了人类居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l 五台山: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环抱整片区域,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宗教活动场所共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l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嵩山:位于中国河南省的嵩山,被认为是具有神圣意义的中岳。在海拔1500米的嵩山脚下,距河南省登封市不远,有8 座占地共40平方公里的建筑群,其中包括三座汉代古阙,以及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建筑遗址——中岳庙、周公测景台与登封观星台等等。这些建筑物历经九个朝代修建而成,它们不仅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天地之中的概念,还体现了嵩山作为虔诚的宗教中心的力量。登封历史建筑群是古代建筑中用于祭祀、科学、技术及教育活动的最佳典范之一。
l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自公元9世纪以来,西湖的湖光山色引得无数文人骚客、艺术大师吟咏兴叹、泼墨挥毫。景区内遍布庙宇、亭台、宝塔、园林,其间点缀着奇花异木、岸堤岛屿,为江南的杭州城增添了无限美景。数百年来,西湖景区对中国其他地区乃至日本和韩国的园林设计都产生了影响,在景观营造的文化传统中,西湖是对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境界的最佳阐释。
l 元上都遗址: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地处闪电河畔金莲川草原之上,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总占地面积达250平方千米;是中国历史政权元王朝的首都遗址、蒙元文化的发祥地,蒙元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及对外交往中心。元上都遗址主要由宫城、皇城、外城、关厢、寺庙、墓群、水利工程等遗存组成,以宫殿为中心,呈分层、放射状分布,既有土木为主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的产物、古代城市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的突出代表。
l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哀牢山。遗产区面积16603公顷,缓冲区面积29501公顷,包括了具有代表性的集中连片分布的水稻梯田及其所依存的水源林、灌溉系统、民族村寨。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完美的反映了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l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长安-天山走廊的路网是路网跨距近5000公里的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从中国汉唐中央首都长安/洛阳延伸到中亚地区。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一直使用到16世纪,将多种文明联系起来,并促进在贸易、宗教信仰、科学知识、技术创新、文化习俗和艺术方面的广泛活动与交流。路网中包含的33个组成部分包括首都和各帝国和汗国的宫殿建筑群、贸易定居点、佛教洞穴寺庙、古径、驿站、通道、灯塔、长城部分、防御工事、坟墓和宗教建筑。
l 大运河: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2020年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
l 土司遗址:这片遗址位于中国西南山区,包括一系列部落领地。这些领地的首领被中央政府任命为“土司”,是这里十三至二十世纪世袭的统治者。土司制度起源于公元前三世纪少数民族地区的王朝统治体系。其目的是为了既保证国家统一的集权管理,又保留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湖南老司城、湖北唐崖和贵州海龙屯均属于这片遗址,它是中华文明在元、明两代发展出的这种统治制度的特殊见证。
l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左江岩画是中国南方乃至亚洲东南部区域内规模最大、图像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岩画群,是世界岩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无字天书”,“断崖上的敦煌”。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展示出独特的景观和岩石艺术,生动地表现出前5世纪至2世纪期间,当地古骆越人在左江沿岸一带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这是目前对该传统的唯一见证。左江花山岩画中的铜鼓及相关元素与当地铜鼓文化直接相关,见证了该区域广泛兴盛的文化特色。
l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主体为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隅,是中国一处独特的、见证了中国在全球化发展早期阶段实现现代化和中外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历程的活态文化遗产,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坚韧的文化根基和对世界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包容、吸纳与发展。鸦片战争之后,鼓浪屿在传统聚居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历史国际社区。鼓浪屿现留存有展现不同时期、风格多样的历史建筑及园林、自然有机的历史道路网络以及内涵丰富的自然景观,体现了现代人居理念与当地传统文化的融合。
l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城遗址(约公元前3300-2300年)向人们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个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该遗址由4个部分组成:瑶山遗址区、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区和城址区。通过大型土质建筑、城市规划、水利系统以及不同墓葬形式所体现的社会等级制度,这些遗址成为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l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该遗址群体现了泉州在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活力,及其与中国腹地的紧密联系。泉州在亚洲海运贸易的这个重要时期蓬勃发展。遗产地包括多座宗教建筑,如始建于公元11世纪的清净寺(中国最早的伊斯兰建筑之一)、伊斯兰教圣墓,以及大量考古遗迹,如行政建筑、具有重要商贸和防御意义的石码头、制瓷和冶铁生产遗址、城市交通网道的构成元素、古桥、宝塔和碑文。在公元10-14世纪的阿拉伯和西方文献中,泉州被称为刺桐。该遗产地还包括一座保留了部分原貌的元代寺庙,以及世界上仅存的摩尼石像。摩尼是摩尼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该教约于公元6-7世纪传入中国。
2. 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l 黄龙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是由众多雪峰和中国最东边的冰川组成的山谷。除了高山景观,人们还可以在这里发现各种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及壮观的石灰岩构造、瀑布和温泉。这一地区还生存着许多濒临灭绝的动物,包括大熊猫和四川疣鼻金丝猴。
l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连绵超过72000公顷,曲折狭长的九寨沟山谷海拔4800多米,因而形成了一系列多种森林生态系统。壮丽的景色因一系列狭长的圆锥状喀斯特地貌和壮观的瀑布而更加充满生趣。山谷中现存约140种鸟类,还有许多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包括大熊猫和四川扭角羚。
l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武陵源景色奇丽壮观,位于中国湖南省境内,连绵26000多公顷,景区内最独特的景观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200余米高。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溪流、池塘和瀑布随处可见,景区内还有40多个石洞和两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桥。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观,该地区还因庇护着大量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而引人注目。
l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三江并流国家公园,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山脉地区,涵盖范围达170万公顷, 境内包含8处地理集群保护地。亚洲三条主要大河的上游:长江上游(金沙江)、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及怒江(萨尔温江上游)在这一境内由北至南,穿越3000米深陡峭的峡谷和高达6000米的高山,并行奔流数百公里而不相交。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l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面积924500平方公里,目前全世界30%以上的濒危野生大熊猫都生活在那里,包括邛崃山和夹金山的七个自然保护区和九个景区,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为第三纪原始热带森林遗迹,也是最重要的圈养大熊猫繁殖地。这里也是小熊猫、雪豹及云豹等全球严重濒危动物的栖息地。栖息地还是世界上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生长着属于1000多个属种的5000到6000种植物。
l 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上最壮观的湿热带-亚热带喀斯特景观之一,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重庆等省,占地面积共计97125公顷。它包含了最重要的岩溶地貌类型,包括塔状岩溶、尖顶岩溶和锥形岩溶地层,以及其他壮观的特征,如天然桥梁、峡谷和大型洞穴系统。石林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具参考价值的最高等级自然现象。荔波的锥体和塔状溶岩也被认为是这些岩溶类型的世界参考点,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景观。武隆喀斯特因其巨大的落水洞、天然桥梁和洞窟而入选。
l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占地22950公顷,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如道教三清列坐其巅”故名。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
l 中国丹霞:中国丹霞是中国境内由陆相红色砂砾岩在内生力量(包括隆起)和外来力量(包括风化和侵蚀)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的总称。这一遗产包括中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的6处遗址。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壮观的红色悬崖以及一系列侵蚀地貌,包括雄伟的天然岩柱、岩塔、沟壑、峡谷和瀑布等。这里跌宕起伏的地貌,对保护包括约400种稀有或受威胁物种在内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许多动植物物起到了重要作用。
l 澄江化石遗址:澄江化石遗址(中国)位于云南省的山地丘陵地区,占地512公顷,是保存最完整的寒武纪早期海洋古生物化石群,展现了门类广泛的无脊椎与脊椎生命体的硬组织及软组织解剖构造。澄江化石群记录了早期复杂海洋生态系统的形成。澄江遗址至少保存了160种生物门类和诸多神秘的种群以及其他196个物种,它们是5.3亿年前地球生物大爆炸的证据——现今地球上主要动物群都在这一时期出现。它为古生物学的学术研究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
l 新疆天山:新疆天山由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博格达、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巴音布鲁克和阿克苏地区的托木尔、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喀拉峻—库尔德宁等四个区域组成,总面积达606833公顷。新疆天山将炎热与寒冷、干旱与湿润、荒凉与秀美、壮观与精致奇妙地汇集在一起,展现了独特的自然美;典型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南北坡景观差异和植物多样性,体现了帕米尔—天山山地生物生态演进过程,也是中亚山地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特有种的最重要栖息地,突出代表了这一区域由暖湿植物区系逐步被现代旱生的地中海植物区系所替代的生物进化过程。
l 湖北神农架:神农架位于中国中东部湖北省。这处遗产地由两部分构成——西边的神农顶,巴东和东边的老君山。这里有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原始森林,是中国大蝾螈、川金丝猴、云豹、金钱豹、亚洲黑熊等许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湖北神农架是中国三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在19和20世纪期间曾是国际植物收集探险活动的目的地,在植物学研究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l 青海可可西里:可可西里,蒙古语“青色的山梁”之意,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西北角,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世界遗产。涵盖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一部分。可可西里拥有非凡的自然美景、得天独厚的高原生态系统宏伟壮观、无遮无挡的草原背景下是活跃的野生动植物、微小的垫状植物与高耸的皑皑雪山形成鲜明对比。提名地拥有青藏高原上保存最好的夷平面和最密集的湖泊集群,全面展现了各个阶段的地质演化进程,也构成了长江源头重要的蓄水源和壮丽的自然景观。湖泊盆地也为高原特有的濒危大型哺乳动物藏羚羊提供了产犊地。
l 梵净山:梵净山位于武陵山脉的贵州省境内部分,海拔高度介于500-2570米之间,有着极度丰富的植被和地貌。这处遗产地就像是喀斯特海洋中的一个变质岩岛屿,从第三纪(6500-200万年前)开始起源于这里的诸多动植物以这里为家园。其隔离特性带来了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特有物种梵净山冷杉和贵州仰鼻猴,以及濒危物种如中国大鲵、林麝和白冠长尾雉。梵净山拥有亚热带地区最大、最接近原始状态的山毛榉林。
l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主要由潮间带滩涂和其他滨海湿地组成,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是濒危物种最多、受威胁程度最高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枢纽,也是全球数以百万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该区域为23种具有国际重要性的鸟类提供栖息地,支撑了17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物种的生存,包括1种极危物种、5种濒危物种和5种易危物种。
3.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
l 泰山:近两千年来,庄严神圣的泰山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l 黄山:被誉为“震旦国中第一奇山”。在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通过文学和艺术的形式受到广泛赞誉。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对于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诗人、画家和摄影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l 峨眉山—乐山大佛:公元1世纪,在四川省峨嵋山景色秀丽的山巅上,落成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随着四周其他寺庙的建立,该地成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许多世纪以来,文化财富大量积淀,最著名的要属乐山大佛,它是8世纪时人们在一座山岩上雕凿出来的,俯瞰着三江交汇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称世界之最。峨嵋山还以其物种繁多、种类丰富的自然生态而闻名天下,从亚热带植物到亚高山针叶林可谓应有尽有,有些树木树龄已逾千年。
l 武夷山:武夷山脉是中国东南部最负盛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也是大量古代孑遗植物的避难所,其中许多生物为中国所特有。九曲溪两岸峡谷秀美,寺院庙宇众多,但其中也有不少早已成为废墟。该地区为唐宋理学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自11世纪以来,理教对东亚地区文化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公元1世纪时,汉朝统治者在程村附近建立了一处较大的行政首府,厚重坚实的围墙环绕四周,极具考古价值。
(三)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国于2004年加入《公约》。《公约》第四章“在国际一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由缔约国成员选举的“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提名、编辑更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计划、项目和活动(优秀实践名册)。《公约》在第八章“过渡条款”中明确:委员会应把在公约生效前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遗产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履行《公约》缔约国义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积极推进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的相关工作,以促进国际一级保护工作,提高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4项(含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优秀实践1项。42个项目的入选,体现了中国日益提高的履约能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对于增强遗产实践社区、群体和个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传承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国际层面宣传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始成员国之一。
1.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l 昆曲: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
l 古琴: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可演奏出四个八度。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l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在维吾尔人的特定文化语境中,“木卡姆”已经成为包容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乃至民族认同、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份和文化意义的词语。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的歌唱内容,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诗作、先知告诫、民间故事等,是反映维吾尔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
l 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歌曲分为两个主要品种,其一是乌日汀道或称“长调”,其二是“短调”。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以及其他蒙古游牧民族的社交活动和宗教节庆仪式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包含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的狂欢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上,更能听到长调。
l 中国篆刻: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中国篆刻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又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
l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雕版印刷技艺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l 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l 中国剪纸: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l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l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它将“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运用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
l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l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舞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l 妈祖信俗: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妈祖影响的扩大。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该信俗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两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湄洲岛成为妈祖祖庙所在地。
l 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即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区,新疆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区和国家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l 南音: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年至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年至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南音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珍爱的文化遗产。
l 热贡艺术: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发端于13世纪的热贡艺术,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的吴屯、年都乎、郭玛日、尕沙日等村落,其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为主,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l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5000多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l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均具有独特的技艺。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
l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唐代(公元8世纪初)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l 西安鼓乐: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至今使用着唐(公元618年至907年)、宋(公元960年至1279年)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l 粤剧: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粤剧以多样而独特的演剧形式,渗透在岭南的传统和现代生活中,成为族群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l 花儿: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花儿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个大类。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规模盛大的“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l 玛纳斯: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其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头传承的“百科全书”。相关社区的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间。
l 格萨(斯)尔:《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至今仍是藏族等各族群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据。
l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是其全民性的传承方式。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
l 藏戏: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l 中医针灸:针灸是传统中医的一种医疗手段,除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之外,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地区也有实践。针灸理论认为,人体如同一个由各种经络连接起来运行的小宇宙,通过物理刺激经络,就有可能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并为病人带来健康。刺激方法包括用艾绒点炙或用针刺就这些管道的穴位,促进身体重新恢复平衡,进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在师徒之间或家族成员之间,通过口头讲授和实际演示进行传承。目前,针灸的传承也包括在了正规学历教育系统中。
l 京剧: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在中国各地都有广泛的表演,但北京、天津和上海仍是主要的演出中心。京剧的唱、念主要使用北京方言,剧本则遵循一系列注重形式和韵律的严格规则而创作。各剧目讲述历史、政治、社会和生活的故事,在娱乐的同时也传递信息。京剧主要是在师徒之间进行传承,徒弟通过口头指导,观察和模仿学习基本表演技能。京剧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集大成者,并且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得到广泛认可。
l 中国皮影戏: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演唱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许多老艺人可以表演几十部传统剧目,这些作品有的通过口头传承,有的以书面形式呈现。皮影戏的相关技艺通过家庭、戏班或师徒进行传承。中国皮影戏传递文化历史、社会信仰、口头传统和当地风俗等信息。它传播知识,提升文化价值,为社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欢乐。
l 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数术记遗》。明代经济高度繁荣,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珠算得到普遍推广,逐渐取代了以前通用的筹算。明代以后,中国珠算先后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近年又逐渐流行于美洲。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珠算开始走向衰落,其计算功能已由电子计算机承担。珠算是中华民族的重大发明,在人类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知识和独特实践方式,珠算仍有其历史文化价值,急需大力抢救和保护。珠算适用面广,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这一特点促进了它的推广和普及,使它在中华大地代代相传,承沿至今。珠算文化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国,而且16世纪时还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对其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l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l 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该遗产项目既体现了相关社区民众通过沐浴防病、疗疾的民间经验,也是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
l 太极拳:太极拳是基于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以中正圆活为运动特征的传统体育实践。该遗产项目自17世纪中叶在温县陈家沟村形成以来,世代传承,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个流派。该遗产项目现有80多套拳术、器械套路和20多种推手方法,其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也得到不断丰富,见证了人类创造力。
l 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的禳灾祈安仪式,既有共性,又有地方性。该遗产项目植根于滨海社区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爷”(简称“王爷”)的民间信俗。该遗产项目体现了人与海洋之间的可持续联系,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长期以来发挥着巩固社区联系、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间对话,体现了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造力。
l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中国传统的制茶技艺和相关的社会实践需要茶园管理、茶叶采摘、手工加工、饮用和分享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实践。中国制茶历史悠久,后续发展出黄茶、绿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而由制茶衍生的,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等社交习俗更使茶成为了联系中国人情感的重要文化符号。
2.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l 羌年: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在释比(神父)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活动期间,释比吟唱羌族的传统史诗,人们则唱歌、喝酒,尽情欢乐。新年之夜,每个家庭的一家之主会主持祭拜仪式,献祭品和供品。近年来,由于人们的迁徙活动日益频繁、年轻人对羌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减弱,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庆祝羌历新年的人越来越少;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毁了许多羌族村庄,羌族人民聚集区遭到严重破坏,羌历农历新年也因此陷入岌岌可危的状态。
l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妇女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扎染经纱布、双面绣、单面提花织等纺织技艺。母亲们通过口传心授,传授技能。黎族妇女仅凭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传统样式的了解来设计纺织图案,每逢重要日子,黎族妇女都会为自己设计服装。作为黎族文化的载体,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是黎族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近几十年来,掌握织、绣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正濒临灭绝,急需给予保护。
l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匠的建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师傅对学徒的口传心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而代代相传。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从而加深了感情,凸显了文化特征。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使这一传统技艺有所流失。
l 麦西热甫:麦西热甫是维吾尔人民文化传统的最为重要的承载者。完整的麦西热甫活动包括一系列丰富的习俗和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杂技、口头文学、饮食及游戏。维吾尔木卡姆是此项活动中最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它将歌唱、舞蹈和娱乐结合在了一起。麦西热甫既有“法庭”的作用,也是“课堂”,在这里司仪调解冲突,并且维持道德标准,人们还可以在这里学习了解他们的传统风俗习惯。然而,麦西热甫的生存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威胁,诸如城市化与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转变、民族的与外国的影响,以及涌向城市工作的年轻维吾尔人的迁移。活动的发生频率和参与人数在日益缩小,而理解麦西热甫的传统规则和丰富内涵的传承人的数量已经从数百人急剧地减少到几十人。
l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发展于中国南方的福建省,它使具备水密隔舱的海轮建造成为可能。如果航行途中一两个船舱偶然受损,海水不会涌进其他船舱,而船也会继续漂浮。帆船主要由樟木、松木和杉木制成,并通过传统木匠工具的使用集装而成。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经验和工作方法是通过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传承的。然而,随着木制船舶为钢制船舶所替代,中国式帆船的需求急剧减少;今天,全面掌握这项技术的工匠大师仅有三名;原材料的匮乏也导致了相关的建造成本有所增加,此项技艺传统的传播因而逐渐缩小,而传承人也被迫另谋职业。
l 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浙江瑞安保持了这门技术,那里依然使用这种技术编印谱牒。男性经过训练完成汉字的刻划,经过刻字、捡字、排字等程序后进行印刷。这需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古汉语语法。女性承担裁纸和装订的工作,直到完成宗谱的印刷。活字书页拆解之后可以反复使用。然而,这项技术所需要的精深训练、产生收入之低、当代计算机打印技术的普及,以及对印制宗谱的兴趣日益减少,都使得掌握这门技术的工匠人数迅速减少。目前,掌握了全套技术的五十岁以上的师傅仅有十一名。若再不受到保护,这项传统行业技艺不久将会消失。
l 赫哲族伊玛堪:伊玛堪是中国东北部赫哲族人民世界观和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伊玛堪用赫哲语叙述,采用诗歌和散文的形式,由许多独立曲目组成,描述部落联盟与战争,包括赫哲族英雄战胜恶魔和入侵者的故事。这项口头传统强调对民族身份和领地完整性的保护,也保存了有关萨满仪式、捕鱼和狩猎的传统知识。由于赫哲族没有书写系统,所以伊玛堪在保护母语、宗教、信仰、传说和习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学校教育的规范化,赫哲人的母语已濒临消亡。目前,仅年长者能讲他们的母语。这种损失已成为伊玛堪口头传统宣传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如今仅有五位说唱大师能够表演曲目,数位资深的说唱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远离家乡到城市就业,使得伊玛堪的传承实践状况加剧恶化。
3. 优秀实践名册
l 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主要演出形式为提线木偶与掌中木偶两种。自公元十世纪始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其表演技法精湛、传统剧目和音乐唱腔丰富、偶像造型艺术精美绝伦,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成为当地社区民众珍爱的表演艺术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之福建木偶戏表演技法复杂,年轻人学习、传承意愿下降,福建木偶戏后继乏人。从2006年开始,相关社区、群体和代表性传承人围绕培养传承人的主要目标,制定了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计划实施四年来,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培养新一代木偶戏从业者,提高福建木偶戏的存续能力;通过整体性保护,培育潜在的木偶戏从业者及欣赏者,改善福建木偶戏的生存环境,有效促进了福建木偶戏的保护传承。
四、重大事件
(一)乌克兰局势追踪:申遗与支援
2022年10月11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大会上发表视频演讲,正式提出将敖德萨世界历史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批准了该公约。根据公约要求,签署国承诺协助保护遗产地,且不得采取任何损害遗产的行动。
当日上午,教科文组织正式接受乌克兰方面提交的申请材料。申遗资料经过审查后将提交至下一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而世界遗产委员会会员国将最终裁定是否列入。接下来,教科文组织还将部署新措施保护乌克兰位于敖德萨和利沃夫的文化遗产。总干事阿祖莱宣布教科文组织将加强对敖德萨市艺术品的修复工作、并提供保护文化财产的相应设备。此外,还将支持在利沃夫建立教科文组织文化中心,并且已为项目启动提供了150万美元预算。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教科文组织基于自身愿景与使命,在文化、教育、科学、信息和传播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筹集资金逾1800万美元。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教科文组织已启动了一系列应急响应措施,保护当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藏品,打击非法贩运文化遗产等。2022年6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刊文称,将与乌当地非政府组织、艺术博物馆一道发起“支持乌克兰艺术创作和文化生活延续性”试点计划,向乌克兰艺术家提供艺术项目补助金,以支持其创作和民众生活。目前,教科文组织已拨款10万美元。
受危机影响,部分申遗项目被提前审议。2020年,乌克兰罗宋汤烹饪文化被提交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3年周期的候选项目。为保护这一传统文化免受俄乌冲突负面影响,乌克兰请求提前审议罗宋汤的提名。2022年7月1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这一提名,教科文组织将“乌克兰罗宋汤烹饪文化”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教育与信息传播方面,教科文组织和谷歌已经开始向乌克兰教师分发5万台电脑,以协助其开展远程教学,此外,乌克兰教师将接受数字工具方面的培训。教科文组织谴责针对记者的暴力行为,强调宣传文化机构的重要性并对其加以保护,已为当地记者提供600多套防弹背心和头盔。
受俄乌冲突持续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敖德萨展开了多项紧急保护措施,旨在保护文化遗址与遗产。2023年1月25日,由于敖德萨面临战争威胁,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乌克兰的敖德萨市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教科文组织持续在当地采取紧急措施加强对该遗产地的保护,如修复遭受影响的敖德萨美术博物馆和敖德萨现代艺术博物馆,并为近千件艺术品和敖德萨国家档案馆的文献收藏的数字化提供设备,同时为重要建筑及露天艺术品提供保护。作为教科文组织在乌克兰整体行动的一部分,该计划已为教育、科技、文化和信息领域的援助工作调动了超过1800万美元资金。
2023年2月24日是乌克兰危机一周年纪念日,教科文组织总结了过去一年中在文化、教育、通信和信息领域的行,并发布新闻集《直面战争,在乌克兰行动的一年》。这套新闻集展现了教科文组织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并介绍了其在乌克兰下一步的工作,为该国的重建做准备。
教科文组织已经动员起来,谴责针对记者的暴力行为,宣传文化机构的重要性,保护文化机构,并努力维护该国教育事业,以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得以发展,推动乌克兰公民获得终身学习机会。
(二)让阿富汗女童和妇女上学:冲突、女性与教育问题
2023年1月24日是第五个国际教育节。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黛丽·阿祖莱将今年国际教育节的目光聚焦于阿富汗女性的教育问题。并且,预计于国际教育节当日在联合国总部的活动上再次敦促有关各方,立即恢复她们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目前,阿富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女童和妇女无法接受小学程度以上教育的国家。尤其自2021年8月喀布尔政变以来,所有12岁以上的阿富汗女孩接受小学以上教育的机会都被无限期取消。这意味着近250万的阿富汗学龄女童和年轻妇女辍学,而近30%的阿富汗女童从未接受过小学教育。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题为《受教育权:阿富汗的攸关点》的报告,预警阿富汗教育问题。
基于阿富汗女性所处的教育困局,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决定将2023年的国际教育日献给阿富汗女童和妇女。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在观念普及、资金援助、远程教育等多个方面为阿富汗的女性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在观念普及方面,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宣传活动覆盖了2000多万阿富汗人口,以提高公众对青少年和成人——特别是女童和妇女——受教育权利的认知。
在远程教育方面,教科文组织正努力通过阿富汗媒体渠道提供远程教育,特别是通过广播电台的方式。因为超过2/3的阿富汗人口能够收听广播,且这一媒介能够直接进入普通家庭。
(三)教科文组织对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的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15届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COP15)于2022年12月7-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由中国担任主席国。 本次会议的主要成果是设定全球目标以阻止和扭转生物多样性衰退,并确保生物多样性得到可持续利用。
在这次会议上,《生物多样性公约》的196个缔约方预计规划一个新的全球框架,以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应协定将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全球计划,以及实现《公约》目标的路线图。这个框架将恢复人类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互利关系,并使世界在未来几十年内走上以社会-生态为中心的发展道路。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教科文组织做出了许多贡献:全力支持其会员国实施“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承认自然的多重价值,特别是文化视角下的宝贵价值与潜能;利用其独特的保护区域网络——生物圈保护区、世界遗产地和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致力于将基于当地实际情况的科学建议转化为具体行动。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保护区域强调生物价值观的多样性,并通过改变个人层面的行为将人类与生物圈重新联系起来,同时也致力于促进集体行动。
(四)教科文组织救援土耳其叙利亚地震受灾遗产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及叙利亚境内发生重大地震灾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向受灾逝者亲属致以深切哀悼;向灾民致以衷心问候。灾后,教科文组织与其他组织和有关当局一起,对世界遗产地受损情况展开了初步评估;并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合作伙伴一道,调动专家团队随时准备盘点详细受损情况,保护受影响的遗产。但在目前的紧急阶段,人员救灾是最紧迫的优先事项。
在叙利亚,教科文组织高度关注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阿勒颇古城。调查显示,城堡遭受重大破坏,老城墙的西塔已坍塌,集市上多座建筑受损。
同时,教科文组织对土耳其城市迪亚巴克多处建筑倒塌深感痛惜,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迪亚巴克要塞和哈乌塞尔花园文化景观”的所在地。该遗产历史悠久,一直是重要的区域中心。
补充阅读:2013年6月20日,叙利亚国内情况使世界遗产面临风险,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的六处遗址加入到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中。濒危遗产名录被国际社会认可,能突出全人类普遍价值,所以各国需要动员一切力量,保护遗址,包括:大马士革古城;巴尔米拉遗址;布斯拉古城;阿勒颇古城;武士堡和萨拉丁堡;叙利亚北部的古村落群。
(五)国际妇女节:消除科技与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
2023年,从战争冲突、经济衰退到气候变化和数字鸿沟,妇女在重重危机下首当其冲。
教科文组织关于教育领域性别平等的最新报告显示,尽管取得了进展,但全球在受教育机会、教育质量和技能掌握方面仍存在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妇女在理工领域参与不足,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只有22%的专业人士是女性。而在一些国家,女孩的受教育权仍然面临巨大的障碍。在阿富汗,女孩再次被禁止接受中学和高等教育。2020年,在所有没有阅读能力的成年人中,妇女仍占近三分之二,这种情况在过去20年中几乎看不到任何改善。
在数字技术领域,性别问题同样面临着挑战。数字技术正在迅速改变全球社会,使人类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并可能导致性别不平等现象长期存在且不断加深。在全球范围内,男性获得使用科技知识与技能的机会比女性高25%。在拉丁美洲,40%的妇女无力支付上网费用。此外,在世界范围内约40%的妇女经历过数字暴力,这种暴力对她们的生活和整个社会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推动全球性别平等与维护女性权益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重点。每年3月8日教科文组织庆祝国际妇女节,并对全球性别平等工作展开评估。2023年教科文组织聚焦教育事业与科技领域的女性权益保护,为2023年的国际妇女节制定了一个全面的议程,重点关注性别平等道路上的障碍,并提出这些克服障碍的路径。
2023年3月6日,妇女地位委员会第六十七届会议开幕。会议重点讨论了 “推动技术创新与数字时代教育,以实现性别平等和为女性赋权”这一议题。数字化将在现代社会的许多领域惠及人类生活,为此有必要倡导数字领域的性别平等,促进妇女在技术和创新方面的参与、就业和领导。为此,教科文组织的社会和人文科学部门启动了 “女性4”人工智能平台。该平台旨在推动性别数字革命,解决人工智能、信息获取和性别网络暴力的伦理问题。3月8日,联合国呼吁优先考虑妇女和女孩的收容和数字教育,将女性观点纳入数字化政策、计划和战略之中;增加公共和私人资金,用于女性的收容和数字教育;建立具有性别观点的监管制度,并保障技术开发和使用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度。
此外,在国际妇女节期间,教科文组织正式启动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童和妇女教育奖”提名征集。该奖项奖励为女童和妇女教育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或机构,每年有2个名额,每个获奖者获得5万美元奖金。
(六)教科文组织庆祝丝绸之路沿线对话35周年
2023年4月6日,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35周年庆祝活动在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为期一天的系列活动由教科文组织和阿塞拜疆、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和阿曼常驻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共同举办。
系列活动包括丝绸之路国际论坛、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资助计划国际研讨会、丝绸之路音乐会、丝绸之路杰出艺术作品展览以及丝绸之路美食招待会。其中,中国美术家协会在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丝绸之路杰出艺术作品展览。作品主题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风情与文明交流互鉴成就,多数展品选自“中国美术世界行”系列活动和历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所藏的中国作品。
三十五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建立丝绸之路项目国际网络,以确保成员国的参与并达成项目的目标;举办“丝绸之路青年之眼”国际摄影大赛,促进沿线居民对其共同遗产和沿线多元身份认同的理解;发展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互动地图,以提供文化间交流和互相影响的关键信息;设立丝绸之路青年研究奖学金,鼓励年轻学者对丝绸之路遗产的进一步研究;通过丝绸之路在线平台收集并提供有关丝绸之路的全球奖学金,使全球的读者对丝绸之路沿线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有更深入的了解。
(七)64项文献遗产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2023年5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世界记忆名录》新增64项文献遗产,至此名录中遗产总数达到494个。
“世界记忆”计划由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创建,旨在防止文献遗产,如纸质、视听、数字或其他格式的文献等,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该计划致力于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并向公众开放。由于各国在提名流程方面存在分歧,《世界记忆名录》的列入工作于2017年中止。在会员国集体努力下,流程得到修订,“世界记忆”计划于2021年重启提名;2023年5月24日,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一致决定将64项文献遗产列入名录。
在这批来自56个国家和组织的新增遗产加入之后,《世界记忆名录》中的文献遗产数量达到494项,分布于世界各地。它们的载体丰富多样,从石头到赛璐珞,从羊皮纸到金属盘。这些有价值的标志性遗产得以世代传承,如带插图的着色波斯手稿、奥斯卡·尼迈耶的建筑档案、潘吉故事的手稿。
这些遗产中有多项有助于人类从过去的事件中汲取教训并促进和解,如加拿大提交的关于土著儿童同化的遗产、乌克兰提交的娘子谷大屠杀档案,以及由法国和德国共同提交的克洛德·朗玆曼拍摄的大屠杀纪录片《浩劫》及200个小时的影像档案。还有3项遗产涉及与奴隶制有关的记忆,提交国分别是:法国和海地,库拉索、荷兰、圣马丁和苏里南,毛里求斯。
在许多地区,文献档案面临威胁,在发展中国家尤甚。天灾人祸摧毁了不计其数的纸质文件。影音文件也极其脆弱:磁带会老化,读取设备越来越少。教科文组织呼吁共同努力保存这些材料和进行数字化处理。数字化和线上出版使文献遗产能够对所有人开放,免去因实物暴露而损坏原始文件的风险。鉴于数字化成本高昂,教科文组织向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提供支持。
在过去三十年间,教科文组织在94个国家建立了世界记忆国家委员会。自去年年初以来,教科文组织已帮助近40个国家制定公共政策、发展相关能力,以便清点、保护,并向所有民众开放其文献遗产。
(八)重振摩苏尔精神:阿尔萨阿教堂的新钟敲响
”重振摩苏尔精神“倡议已有五年的历史,阿尔萨阿教堂的新钟在沉寂多年后重返摩苏尔,再次在该市的街道上回响。
摩苏尔作为多元文化对话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数千年来,摩苏尔一直是连接东西南北的战略十字路口和桥梁,这使它成为拥有不同出身、种族和宗教信仰的人们的家园,但也因此成为伊斯兰国/达伊沙的攻击目标。连续3年遭受占领(2014-2017),摩苏尔已经遭受毁坏,变成一片废墟,重要遗产化为瓦砾,宗教纪念碑和文化古迹遭到破坏,成千上万的居民流离失所。据统计,摩苏尔老城在占领期间被摧毁了近80%。[1]整个城市伤痕累累,形成巨大的人道主义缺口。
2018年2月,伊拉克重建会议在科威特举行。国际社会动员推进恢复该国的基础设施,在人文领域,教科文组织挺身而出。”重振摩苏尔精神“是教科文组织近几十年来最雄心勃勃的重建运动。它以遗产、文化生活和教育这3大支柱为基础,视其为摩苏尔复苏的核心动力。教科文组织及其合作伙伴制定了一项全面的计划,致力于恢复这里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机构:
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是重建著名的努里清真寺、哈德巴尖塔、阿尔萨阿教堂和阿尔塔西亚教堂——在阿联酋5040万美元的资助下,教科文组织与伊拉克政府和人民的合作,开始修复标志性文化和宗教遗产地。同时,欧盟出资3850万美元,支持教科文组织开始城市重建的任务,包括重建摩苏尔和巴士拉老城的房屋和学校。
在欧盟的支持下,教科文组织与根特城市剧院合作,在摩苏尔美术学院建立了一个电影实验室,让学生接受培训,担任不同的角色,获得电影制作的实践经验。此外,摩苏尔”车站“的创意空间已经成功建成,并于2021年6月装修完毕。该创意空间为从事文化和创意产业的青年人提供聚会、学习和交流的中心。同时,教科文组织的遗产应急基金资助了非政府组织"希望行动"策划的项目——”Wassla(连接)以恢复摩苏尔的文化生活“。
(九)美国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7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公告,公告中表示美国于7月10日接受了《联合国教育、文化及科学组织(UNESCO)组织法》,正式恢复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
2017年10月,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国务院在一项声明中称,不断增加的欠费、教科文组织需要根本性改革及对该组织“针对以色列持续偏见”的关切迫使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
2023年6月初,美国决定重新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赞扬该组织近年来在推动现代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例如推出新举措应对当代挑战(人工智能全球道德框架和海洋保护计划)、实施管理改革以提高本组织效率以及在缓解国内政治紧张局势,尤其是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所作出的调解努力。为了顺利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还承诺结清逾期欠费并且表示以后会按时缴纳各种会费。
6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大会特别会议通过了会议决议,允许美国在2023年7月31日恢复教科文组织会员国身份并且拥有在第42届大会上进行投票和拥有入选执行局的权利。此外,根据决议,美国将逐步向教科文组织偿还欠款,同时提供一笔自愿捐款,资助该组织在大屠杀教育、记者安全和非洲教育等方面的项目。据媒体报道,美国已累计拖欠教科文组织6.19亿美元。
7月9日美国国务卿打电话给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称他刚刚签署了美国接受教科文组织《组织法》的文件。该文件仍需正式交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保存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7月10日美国正式接受《联合国教育、文化及科学组织(UNESCO)组织法》,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4个成员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黛丽·阿祖莱(Audrey Azoulay)表示:“这是历史性的时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向普遍性迈进。我想和联合国大家庭分享本组织的这一胜利,因为这对于多边主义来说是个好消息。如果我们想应对本世纪的挑战,就只能采取集体应对措施。美国的回归以及随之而来的额外资源,将帮助我们为世界各地的每个人提供更好的支持。教科文组织还将为非洲和性别平等这两个战略重点提供更多资源。”
(十)保护世界遗产,保护生命与灵感之源
“遗产是过去遗留下的财富,是现有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传世之宝。我们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都是不可替代的生命之源和灵感之源。” 教科文组织如是阐述了遗产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2023年9月10至25日,世界遗产大会,即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第45届延长会议于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举行。
会议期间,9月11日,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在会议致辞中表示应在公共政策议程中给予遗产更多重视,并倡导各国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下称《世界遗产公约》);次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布干达国王的卡苏比陵”移出《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乌干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对其成功修复的成果;9月15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基辅:圣•索菲娅教堂和佩乔尔斯克修道院”及“里沃夫历史中心”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这些遗产皆因俄乌战争而遭到破坏威胁。
在本次会议中,提名项目审议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中国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捷克的扎泰茨及萨兹啤酒花景观、西班牙的梅诺卡岛塔拉约提克史前遗址等都是被新列入名录的遗产。
事实上,世界遗产保护能获得巨大的成绩,得益于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织就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而至今,已有195个国家加入了《世界遗产公约》。其五项战略目标可以简称为“5个C”:提高《世界遗产公约》的可信度(Credibility),对世界遗产有效保护(Conservation),有效的能力建设措施(Capacity-building),通过传播(Communication)扩大大众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参与和支持,加强社群(Communities)在实施《世界遗产公约》中的作用。公约历时五十载有余,作为一种有效工具,帮助世界遗产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其他当代挑战。
世界遗产基金会也起到重要作用。根据公约内容,按照教科文组织《财务条例》的规定,其构成了一个信托基金。基金中的资源主要由缔约国缴纳的分摊会费组成。同时基金会也接受其他社会力量的捐款,而捐款方也会受到近年的世界遗产地图。大部分预算用于咨询机构的服务,另一方面用于国际援助。
(十)保护世界遗产,保护生命与灵感之源
“遗产是过去遗留下的财富,是现有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传世之宝。我们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都是不可替代的生命之源和灵感之源。” 教科文组织如是阐述了遗产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2023年9月10至25日,世界遗产大会,即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第45届延长会议于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举行。
会议期间,9月11日,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在会议致辞,表示应在公共政策议程中给予遗产更多重视,并倡导各国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下称《世界遗产公约》);次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布干达国王的卡苏比陵”移出《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乌干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对其成功修复的成果;9月15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基辅:圣•索菲娅教堂和佩乔尔斯克修道院”及“里沃夫历史中心”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这些遗产皆因俄乌战争而遭到破坏威胁。
在本次会议中,提名项目审议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中国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捷克的扎泰茨及萨兹啤酒花景观、西班牙的梅诺卡岛塔拉约提克史前遗址等都是被新列入名录的遗产。
事实上,世界遗产保护能获得巨大的成绩,得益于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织就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而至今,已有195个国家加入了《世界遗产公约》。其五项战略目标可以简称为“5个C”:提高《世界遗产公约》的可信度(Credibility),对世界遗产有效保护(Conservation),有效的能力建设措施(Capacity-building),通过传播(Communication)增强大众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参与和支持,加强社群(Communities)在实施《世界遗产公约》中的作用。公约历时五十载有余,作为一种有效工具,帮助世界遗产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其他当代挑战。
世界遗产基金会也起到重要作用。根据公约内容,按照教科文组织《财务条例》的规定,其构成了一个信托基金。基金中的资源主要由缔约国缴纳的分摊会费组成。同时基金会也接受其他社会力量的捐款,而捐款方也会受到近年的世界遗产地图。大部分预算用于咨询机构的服务,另一方面用于国际援助。
(十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首次落户中国
2023年11月9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2届大会通过了在中国上海设立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UNESCO IISTEM)的决议,标志着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首次落户中国。
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是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10个一类中心,也是在欧美之外首个全球性一类中心。STEM教育是整合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多领域知识的综合教育方式,其主要职能是促进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从幼儿到成人各个阶段包容、公平、适切和优质的全民教育,发挥STEM教育领域信息交流中心、网络中心、资源中心和能力建设中心的作用,服务教科文组织战略和会员国需求,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及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在中国上海成立这一组织有其历史原因和地区优势。
首先,中国在上海设立一类中心,是对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对于全球应对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加快实现教育2030目标十分关键。教育2030目标为:“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
其次,上海的STEM教育改革已有十年之久。2014年,上海发起成立了STEM+研究中心,并将STEM+教育研究列为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长周期实证教育研究基地项目。2014年9月,STEM+研究中心从徐汇区的七所小学开始课堂实践。到2016年,上海参加STEM+教育项目的改革实验学校已达到100所,学段贯穿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据《上海教育》杂志报道,目前STEM+教育的600多所实验学校覆盖各区,学段贯穿幼儿园至高中。
此外,在全国范围内,上海的基础教育改革处于领先位置,STEM教育研究所落地上海后,也能引领全国其他地区的学校开展STEM教育。
STEM教育研究所的设立必将汇聚全球智慧与力量,推动STEM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加速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重要贡献。同时,这也表明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成功和影响力的增长,更让我们对于未来文化和教育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了期待。这一份焕发着希望的历史时刻,势必会引发各界人士关于文化多样性、教育创新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热烈讨论。在这个新的里程碑上,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与世界进一步深化合作,携手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和进步。
(十二)教科文组织发布《开放科学展望》首份报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科学开放”会议于12月中下旬在日内瓦举行。该会议作为教科文组织“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年”的闭幕式,重点探讨推动全球公平、开放科学的未来行动。会议发布了《教科文组织开放科学展望:全球现状和趋势》报告,这是《开放科学展望》系列的首份报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审议通过的《开放科学建议书》明确定义,开放科学是一个集各种运动和实践于一体的包容性架构,旨在实现人人皆可公开使用、获取和重复使用多种语言的科学知识,为了科学和社会的进步增进科学合作和信息共享,并向传统科学界以外的社会行为者开放科学知识的创造、评估和传播进程。开放科学涵盖所有科学学科与学术实践的各个方面,包括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构建于以下主要支柱之上:开放科学知识、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科学传播、社会行为者的开放参与以及与其他知识体系的开放对话。
2023年5月,科学欧洲组织也曾发布《开放科学报告》,希望厘清如火如荼的开放科学相关讨论。会议强调了开放科学体系转型的重要性,并对开放科学体系转型中的公平性、潜在矛盾、研究过程和成果的开放获取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讨论。
开放科学背后的理念,是在所有利益攸关方的积极参与下,使科学信息、科学数据和科学成果能够被更广泛地获取和更可靠地使用。通过鼓励科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更紧密关联,促进所有人的平等机会,开放科学可以真正地打破格局,缩小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的差距,实现人类的科学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要解决全球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的差距,首先要拥抱开放科学。开放科学要充分发挥其潜力,首先必须成为一种公平的全球现象。开放科学可以成为弥合现有科学、技术和创新差距,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力工具。
虽然全球范围内跨地区和跨学科采用开放科学的实践有所增加,但这种增长并不均衡。向开放科学的过渡需要科学文化和科学伙伴关系的转变,只有通过集体的协作和协调行动与投资,才能加速向真正全球性、公平的开放科学转变。
(十三)玻璃水晶工艺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小组会议于12月4日至9日在博茨瓦纳的卡萨内举行,并且宣布手工制作玻璃工艺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前手工制作玻璃和水晶这项传统工艺经芬兰、法国、西班牙、捷克共和国和匈牙利以及德国提名后,通过筛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名录。
手工玻璃工艺主要为冷热玻璃的成型和设计,需要20多道工序,因此每件水晶和玻璃制品是工匠们集体智慧和技艺的结晶,玻璃要在高于1000°C的温度下熔化,在短时间内制造成型。为了制造空心玻璃,工匠们用一根管子把玻璃球从热炉中挑出来,然后用传统的工具把它吹成所需的形状,如玻璃瓶等。本次把手工制作玻璃艺术列为需要保护的非物质遗产有利于玻璃工艺识的传播和保存,同时提高公众对传统玻璃生产的认识。来自欧洲各地的玻璃厂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提名。法国水晶和玻璃协会指出欧洲玻璃制造业在经历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黄金时代后,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陷入了危机,因此需要保护。法国和捷克拥有大型玻璃生产中心,玻璃工匠人数分别约为 4,000人和5,000人,而其他四个国家的玻璃工匠人数不足千人。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的玻璃制造可追溯到古代,而捷克和匈牙利则是在中世纪才出现玻璃制造,芬兰则是在17世纪才出现玻璃制造。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分成5种类型,包括舞蹈、戏剧、音乐、口头传统、自然知识和手工艺技巧等领域的活的传统。2023年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重要,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20年来,教科文组织一直支持保护、记录和保存这些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法国水晶制造顶级品牌圣路易在2024年9月在巴黎卢森堡公园的栏杆上举办相关的摄影展,向公众讲述制造玻璃技术,庆祝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四)温暖迎春 全球共庆中国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新春招待会
2024龙年春节是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后的首个新年。中国驻外使领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新春招待会活动,“欢乐春节”庆祝活动在多国举行,与各国民众共庆中国农历龙年春节,在交流互鉴中感受世界文明的多姿多彩。
法国巴黎当地时间2024年2月5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在该组织巴黎总部举办2024年“欢乐春节”新春招待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塔玛拉·希亚玛希维利(Tamara Rastovac Siamashvili)出席招待会并致辞,各国常驻代表、秘书处等逾300人参加了招待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大红灯笼、中国结、剪纸福字等装饰充满中华文化的韵味和浓郁的年味。各国嘉宾互致春节祝福,一起体验包饺子,品尝中华美食,观赏《春节序曲》《我的祖国》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演出。
塔玛拉·希亚玛希维利表示,龙是全世界最广为人知的中国文化符号,代表着力量、智慧与吉祥,2024年恰逢龙年与木元素结合,预示着新一年将充满生机与活力、发展与创新,希望教科文组织与中国在吉祥的龙年开启新一段合作历程,取得更多新成就。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任代表杨新育在致辞中表示,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在这个象征着感恩与团圆的节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愿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广大成员国一道增进理解、深化友谊、打造面向未来的合作桥梁。杨新育强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促进全球教育、科学、文化、信息传播事业进步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将继续秉持团结合作精神,坚定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崇高事业,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应对时代挑战,推动构建和平、包容、持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代表着刚健进取、自强不息、包容中和的民族精神,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中外民众间搭建起更多相知相亲的桥梁,让越来越多海外民众在欢歌笑语中感受中国春节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十五)教科文组织代表联合国水机制发布《2024年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
在2024年发布的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中,水被赋予了一个核心的角色——它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推动繁荣与和平的关键因素。这份报告深入探讨了水资源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国际关系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全球淡水使用量正在以每年略低于1%的速度增长,农业用水占主导地位,但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的增加也不容忽视。水资源短缺问题严峻,特别是在低收入国家,污水处理程度低是环境水质差的主要原因。此外,气候变化将加剧全球水循环,增加干旱、洪涝灾害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对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和北极地区的影响尤为严重。
报告的执行摘要指出,人类的繁荣与安全依赖于发展和保持一个安全而平等的水未来。贫困与不平等、社会紧张和冲突会加剧水的不安全性。报告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可持续水管理对繁荣与和平之间错综复杂且彼此关联的关系,并描述了在其中一方面取得进步如何对其他方面产生积极而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专题视角部分,报告详细讨论了农业、居民点、工业、能源、环境和跨境水合作等不同领域中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管理挑战。农业作为经济增长和民生的关键驱动力,其对水资源的依赖尤为显著。居民点的供水、卫生设施和个人卫生服务的不足,以及工业用水的效率和环境保护,都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能源生产和消费与水资源的紧密关系,以及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调节作用,也在报告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最后,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改善水治理、促进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加强教育和能力建设、以及更好地利用现有资金并筹集新的资金。这些措施旨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确保所有人都能公平地分享水资源带来的益处,从而促进和平与繁荣。
报告的发布得到了意大利政府和翁布里亚大区政府的财政支持,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翻译,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水评估计划代表联合国水机制发布。这份报告不仅是对全球水资源现状的一次全面审视,也是对未来水资源管理和政策制定的重要指导。
(十六)联合国中文日活动在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
中文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拥有近14亿母语使用者,外国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人数近2亿。今年,联合国举办了 “载言载乐,合和共生”、 《二十四节气:古代中国第五大发明》展览、《遇鉴汉字,和合共生》展览等一系列活动,以此宣传中文在联合国多边外交工作中的作用,彰显中国语言与文化的魅力。
今年同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次举行庆祝联合国中文日的活动,活动主题为“中文:架起文明互鉴桥梁”。现场展出了大量中文和法文绘本,其共同特点是以书法、剪纸、水墨画等特色鲜明的中国元素表现中国儿童的阅读世界,内容涉及中国神话、民俗、民间故事和由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儿童文学。此外,现场还设有中文启蒙、书法入门、传统剪纸、功夫体验等工作坊,并提供“中文联盟”线上中文课程学习卡,以及中国传统小吃美食。
联合国共有六种正式语言,分别为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为强调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推动联合国六种正式语言的平等使用,2010年,联合国新闻部(现全球传播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这一倡议以庆贺多种语言的使用和文化多样性,并促进六种官方语言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为目的。同年,在经过国内专家论证之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向联合国建议,将中文日定为每年4月20日中国传统节气“谷雨”这一天,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近年来,联合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文的热潮。目前,在六种正式语文中,中文是唯一设有赴母语国学习活动的语种,赴华学习已成为联合国内一大亮点。联合国工作人员赴华汉语培训作为联合国的特色语言培训项目,已成功举办了十余届,为600多名联合国国际雇员和外交人员到中国实地学习和体验真实的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和中国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成为广大联合国工作人员了解中国的第二课堂。过去十五年来,中文日丰富多彩的活动因其在宣传中文在联合国多边外交工作中的作用,彰显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备受瞩目和期待。今年的中文日旨在展示传统和当代艺术中的汉字之美,并通过思想交流促进多种文明的对话。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增进沟通的桥梁,学习不同的语言有助于促进交流互鉴,创造更加包容、繁荣的未来。如今,中文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中国文化所蕴含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理念正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民众的认同。